-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切莫因忙而盲.doc
切莫因忙而盲
那天,我在微信圈里看到了如下对话:
椒盐(教研员):你这节课上得比较拘泥,其实,你有足够的能力放下课本,讲出学科的精气神来。
坛坛(谭老师):我也知道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只是不知道怎样进一步灵活地表达。
椒盐:你的授课理念与做法不怎么统一,所以,讲出来的知识是零散的。
坛坛:要是有个东西能贯穿始终就好了。
椒盐:对呀,这个东西就是“学科精神”呀。只有抓住了学科精神,?n堂和学科才会获得生命力,你不妨看看格格……
他们的讨论,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天。每次进入这个“砥砺”(地理)圈,我都能受到一次启发。我发现,微信圈已经成了校园教研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这不,本次他们所讨论的学科精神与整个学科的关系,就是教研会上没有涉及,却又关系课堂教学是否长期精彩的核心话题。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找到蹊径,成绩显著;而有些却只能按图索骥?他们之间的分界线,是否就是在掌握“学科精神”这一点上?
四维一脉
“椒盐”(教研员)说的“格格”,就是下文中的葛老师。
葛老师的“国学地理”课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三年前,她分解了教材,将课程内容重组,通过逐条梳理,把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与本地传统文化,尤其是与那些著名的地标、地名故事、神话和传说,以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缝对接”,引源头活水于传统课堂,利用网络建构出了“字―诗―典―哲”四维一脉的表述体系,将这种渗透着地理学科精神的地方文化发布在校园网上,发布在民政局的“地名史话”栏目中,并在旅游局的大门外构建了一门靓丽的慕课,不仅受学生欢迎,也赢得了学校领导和社会的一片赞誉。
记得有节地理课就是从一个短视频开始的:
美丽的龙泉山云遮雾盖,突然,镜头对准了满树殷红,两句古诗翩然而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多么迷人的风景,多么好听的音乐。可就在大家陶醉其中时,她突然问道:“你知道此山为什么叫‘龙泉’?龙泉花的这种属性中有没有非地带性?”……
地理课就这样开始了。这种全新的教学资源组合,很有诗情画意,博古通今,让学生兴致盎然。
葛老师怎么会想到“互联网+国学+地理”这一奇招呢?其实,这跟她对学科的理解有关。地理这门课,“身份”是很有趣的,它兼具人文和自然属性,内容跨度和体系纵深都很大,非常容易顾此失彼。对此,葛老师也迷茫过,但在与教研员进行多次沟通后,她开始领悟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地理”:地理知识之间都有关联,一旦能抓住“道”(核心),施以变通,就可把书本上的文字变成“故事地理”。其实,地理的“理”,就是“治玉”,也就是利用玉石整体的纹理去琢玉,依势而行。把地理变成故事课程,是不是“依势而行”呢?
想到这里,一种“整体联系”的教学理念就形成了。加上她酷爱传统国学,在认真整合知识结构后,她决定以“字―诗―典―哲”为载体,建立一棵“师本知识树”,不仅课堂上讲,而且让它借助互联网,长成“地方慕课”,校园内外,彼此辉映,相互成趣。结果在不少家庭,子女与父母,甚至与爷爷、奶奶都成了“同学”,常在一起讨论“家乡地理”。
奇正相辅
葛老师让人看到了一幅美好的“国学地理”图,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个理解“地理精神”的新角度。
“以正治教,以奇授课”,这是她对箴言的“篡改”。她说,教育中的“正”就是提供正能量,就是凸显学科精神;课堂上的“奇”就在于剑走偏锋,在于学科整合,而其中的秘诀就是理解学科精神。
学科精神,其实就是思想方法。葛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求索,最终将地理教学的着力点定位在“整体联系”上。
上课时,我们很少有人像葛老师这样意识到学科的“核心思想”,通常以为,只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就行了,或者觉得让学生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不啻为一种职业自辱。《礼记》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若不能参透课程,即使敢当“人师”,又怎么走出发展的高原,成就自己的职业追求?
从学科的角度说,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即使到了今天,很多教师依然只对前两者,即“双基”方面感兴趣。这样的功利性,极易陷入“强调知识的教学,却陷入庞杂、零散而缺乏整合的尴尬;强调技巧的训练,却掣于浅表、机械而缺乏创造的拘囿”这样的泥潭。稍做追思就不难发现,正是贪恋“授之以鱼”,不思“授之以渔”,才使前面的“双基”失去最重要的支撑,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要想掌握学科精神,只读不思,只教不研是不行的。葛老师选择了一种“谈话疗法”来医治自己的职业短视:她通过和网友交流,发现了贯穿在教材中的那条“暗线”;通过微信对话,发现了“室课”与“慕课”之间可以互通;通过教学与旅游链接,发现了地理与国学可以整合……终于,她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纵横捭阖了。这种必然中的偶然,好像真的是给她这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