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西部少数民族对宝石和玉之开采及认识.PDF

元明清西部少数民族对宝石和玉之开采及认识.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元明清西部少数民族对宝石和玉之开采及认识

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刊第十期(2006 年 12 月) 元明清西部少數民族對寶石和玉之開採及認識 劉昭民 (本會會員) 本文將明代《天工開物》卷下〈珠玉篇〉、元末明初《輟耕錄》卷七〈回回石頭〉、 清代《物理小識》卷七〈金石類〉、《博物要覽》卷六〈志寶石〉、《滇海虞衡志》卷二〈金 石篇〉等文獻中,有關回族、維吾兒族和白族、納西族、藏族、栗栗(人旁)族等少數 民族人民對各種寶石和玉之開採、加工磋磨以及對各種寶石和玉之記載等資料加以詳細 研究,可知我國元明清時代回族、維吾兒族和白族、納西族、栗栗(人旁)族等少數民 族人民對各種寶石和玉之開採技術和磋磨加工技術已有已有一定的水平,對各種寶石的 種類、顏色、紋理、色變等性質已有深刻的認識。本文不但將我國古代文獻之原文一一 列出,作為論證之依據,而且有圖佐證,可以增加讀者暸解。 關鍵詞:元明清時代、少數民族、寶石、玉 吾人從我國古代地質礦物學史之研究中,可以知道我國古代先民對祖國大地之地 貌、地形變遷、古生物化石、岩石性質、礦物性質和開採應用等等,已有相當多的研究、 分析和認識,並留下相當多的珍貴文獻,提供給我們研究[1] 。仔細研究這些我國古代文 獻,也可以發現元明清時代我國西部和雲南西北部、西部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對當地的寶 石和玉已經加以開採、磋磨加工,對各種寶石和玉也已經有很深刻的認識。茲將與本文 有關的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地帶、元明清時代中國西北部和雲南西北部、西部等地區 之少數民族對當地寶石和玉之開採技術、磋磨加工,對各種寶石和玉之使用和認識、清 代滇緬邊境寶石和玉產地之記載等,分別加以敘述。 壹、與本文有關的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地帶 中國共有 56 個少數民族,而雲南省因崇山峻嶺和眾多南北向河川分布其間之關 係,故全境少數民族共有 25 個之多,居全國第一位。茲將與本文有關的中國少數民族 ~ 15 ~ 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刊第十期(2006 年 12 月) 主要分布地帶略述如下[2] ,俾利本文之分析與研究。 一、回族─我國境內回族人民之分布甚為廣闊,以寧夏回族自治區較集中,甘肅、 河南、新疆、青海等亦多,其餘多與漢族雜居,古代稱為回回族。古書上之回回國則泛 指大食、波斯、維吾兒族、回族。 二、維吾兒族─分布在天山南北麓盆地之綠洲地帶,泛指維吾兒自治區,人口大 約有 750 萬。 三、白族─以雲南境內之大理地區最多,其他碧江、元江、昆明、昭通、貴州省 之畢節、四川省之凉山等地也有,人口共 160 多萬。 四、納西族─多分布在大理北方之麗江府和迪慶藏族自治州之維西縣,居雲嶺、 雪山、玉龍山、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之間,人口 30 多萬。 五、栗栗(人旁)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部、怒江上游、緬甸邊界之瀘水縣、 福貢縣、貢山縣(也就是片馬和江心坡一帶及附近區域) ,其餘在保山、迪慶、維西、騰 冲、大理、德宏等縣次之,人口近 60 萬。 六、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少部分分布在雲南西部哀牢山脈等 地,人口 600 多萬。 七、藏族─分布在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分 、川西之甘孜、阿壩、雲南西北部之迪 慶、甘肅南部之甘南等地,古代稱為吐蕃,人口約 500 萬。 貳、明清雲南西部、西北部之少數民族以及南疆之回族、維吾兒族對寶石和玉之 開採和磋磨加工 雖然古代中國少數民族未見有專門記載開採寶石的文獻,但是吾人可以從漢族人 士所撰古籍文獻中可看出中國少數民族開採寶石和玉的情形。例如《天工開物》上有以 下之記載[3] : 凡寶石皆出井中,西番諸域最盛,中國惟出雲南金齒衛與麗江兩處。凡寶石自大 至小,皆有石牀包其外,如玉之有璞(玉在石中未治者曰璞),金銀必積土其上,韞結 乃成,而寶則不然,從井底直透上空,取日精月華之氣而就,故生質有光明,如玉產峻 湍,珠孕水底,其義一也。凡產寶之井,即極深無水,……其中寶氣如霧氤氳井中,人 久食其氣,多致死。故採寶之人或結十數為群,入井者得其半,而井上眾人得其半也, 下井人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