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考点解读;特别注意;文言实词;例:2004年全国高考第11题(新课程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 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 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 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
箧:小箱子;例:2001年高考第12题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乃纵反间于燕。
B.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 而城中鼓噪从之。
D. 燕军扰乱奔走。;经验总结:
1.考查内容大多指向课内。
;经验总结;文言虚词;考查方式;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母氏所养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着,何也
B.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 因留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方法指导;方法指导;2.“乎”相当于“于”的介词用法。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乎:介词,对)
; 二. “者”、“所”
“者”、“所”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其它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2.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所”字后面跟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1.“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2.“鱼,我所欲也”(《孟子》);“何” 主要用作疑问代词和副词。
“与” 实词性比较强,作虚词主要用作介词,还可放到句末,同语气助词“欤”。
例:“客从外来,与坐谈。”(与:和跟)
“是谁之过与?”(同“欤”)
“若”和“乃”都可作第二人称代词。
“若”作连词,表假设。
“乃”多数时候作副词。;“乃” 作副词时的用法:
1.当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或时间上紧接时,翻译为:“就,这才”。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复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 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相背,则翻译为:“却,竟然”。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3.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可翻译为:“只,仅仅”。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4.表示对事物的确认时,可译为“就是,原来是,实在是”。
例:“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为”和“因”
“因”作介词,可译为:凭借,趁着,通过。
例:“因力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凭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经由,通过) ;“因”作副词,可译为:“于是,就”。
例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廉颇铃响如列传》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于是,就)
;“为”作介词,译为“给,替”或表示原因,译为“因为”或者表示目的,译为“为了”;三组记忆
第一组: “而”“则”“且”,三个连词。
“而”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
可不译或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鳌”《劝学》
2.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并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 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
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 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 假设关系
可译为“假如,如果”。
例:“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稗类钞·战事类》 ”
;6. 修饰关系
连接动词和状语,可不译。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最常见。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则”作为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