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上海想像.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中的上海想像 作者:张鸿声???????? ??? 一、现代性与上海想像 ??? 在中国城市中,上海的情形相当特殊。上海建城虽有700年,但通常被看作鸦片战争后开埠的城市,其功能以工商贸易为主,并被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体系之中。由于其起源与功能迥异于传统中国城市,因而被称之为“飞地”。应该说,这是中国极少数不太具有古城记忆与城市史逻辑的大都市之一,它的历史起点,通常是在与古代中国文化的断裂中被人们给予“历史终结”式的理解,也即:上海史只是一部现代史,一部不断获得和已经获得现代性的历史。 ??? 对上海作为精神现象的理解,其基础是它的文化身份。但是,文化身份可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事实。按斯图亚特·霍尔的看法:“我们先不要把身份看作已经完成的、然后又由新的文化实践加以再现的事实,而应该把身份视做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在外部构成的再现”。[1]既然是“生产”出来的,也就不是完成状态的,其本身是不统一、有差异和变化的。对于上海来说,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现代性主导特征,并不能涵容其所有文化形态,而是在与非现代性的冲突、分裂、融合中形成不稳定、不成熟的状态。“就在这个城市,胜于任何其他地方,理性的、重视法规的、科学的、工业发达的、效率高的、扩张主义的西方和因袭传统的、全凭直觉的、人文主义的、以农业为主的、效率低的、闭关自守的中国——两种文明走到一起来了。”[2] ??? 文化身份是需要叙述才能表达出来的,它来自一种话语实践,并深陷社会权力之中,“它们决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3]上海是一个城市文本,既需要叙述也需要阅读,我们可能藉凭了权力而对上海进行了叙述,而获得了对其文化身份单一性现代性的理解。在叙述中,其文化身份自身原有的不统一、差异与未完成状态,由于叙述者的需要而依据整体化原则统一了起来。 ??? 那么,对上海城市的叙述究竟要服从于什么呢? ??? 王德威在《想像中国的方法》中曾说:小说之类的叙事文体,“往往是我们想像、叙述‘中国’的开端”,“小说不建构中国,小说虚构中国”。[4]这一看法或许与本尼狄克特·安德森“臆想的共同体”不谋而合。对于城市文本来说,对其叙述也往往掺杂着想像成份,因而受制于不同时期的中心意识形态。上海,由于其在20世纪中国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至尊地位,对其文化身份叙述中的最大权力因素就是现代性中有关世界主义的内涵,进而产生关于上海知识的两大谱系:一是从现代性有关民族国家意识出发,去认知旧上海作为世界主义殖民体系中的边缘性,和关于它的消费性、工业破败、堕落畸形等等派生特点,以及它最终摆脱殖民体系、获得解放并成功摆脱资产阶级遗存的国家元叙事;二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心地位所包含的现代性普遍价值,其与西方的同步,引领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表现为物质的扩张与物质乌托邦、大工业的、组织化的与摧毁传统力量的。种种情形,使人们在认识上海现代性意义的同时,往往将上海视为现代中国的中心,将对上海城市形态与历史的理解上升为超越其自身的与超越其特定区域的(包括国家区域、地域区域与文化区域),具有了乌托邦的国家意义或世界性意义,城市逻辑也被等同于国家的逻辑与世界现代化史的逻辑了。 ??? 近代以来文学表现上海,应从晚清通俗小说开始,其对于上海的观察,在于“维新”与“腐败”两个方面,即写洋场与欢场,两者都存在想像成份。由“维新”所衍发的,是对于“进步”的上海融入世界的想像。由于“五四”进化主义学说的建立,“进步”逐渐成为新文化的世界观,进而以工具论形成进入文学之中,开启了百多年来表现上海现代性的主导表意系统。“五四”以来,上海被作为新文化领地而被纳入到城市现代性表现模式之中。至30年代与50年代,这一系统又添加进了关于世界主义背景下的国家表述和国家工业化的构想。到90年代,以消费主义为号召,又开始以对旧上海的想像为基础,构划关于上海过去的与未来的全球化图景。而晚清小说描写腐败的传统,也在后来渐渐地与现代图景相联系,如金钱万能、欲望主体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等等。我们看到,百年来主流文学对上海的表现,大都是以世界主义的现代性逻辑为依照。由于受制于不同时期中心意识形态的要求,呈现出阶段性。每一时期对于上海的想像可能有所不同,但想像的逻辑没有变化。而每一次的想像,可能都是以淡化、甚至取消城市的现代性中心之外的多元特性为代价的。因而,在对上海城市文化身份的叙述中,现代性整体叙事往往代替了特定的上海叙事。 二、上海的国家想像:从殖民地到新中国 ???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的《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一书对1843—1949年的上海进行了研究,书中说:“上海,连同它在近百年来成长发展的格局,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上海提供了用以说明现代中国已经发生和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