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doc
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
;方法 分析56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56例dai伤者中66%为交通伤,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61%)。伴脑挫裂伤者40例(71%)。ct/mri发现出血灶者45例。 结论 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脑震荡和原发脑干伤被包含其中,且常常与脑皮质挫裂伤伴发。将原发性脑损伤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损伤两大类似乎更为简单实用。
关键词: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2zt7jP9ixfbQ2{qS: [ 州 学 习 理农医学西医学 .gzU521. ] ?2zt7jP9ixfbQ2{qS: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由adams等[1]于1982年正式命名,用于描述头伤后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类型,尤其多见于重型颅脑损伤,是头部伤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因此,对dai的发病机制、损伤特点、影像学特征、分型、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科于1997年1月~1999年5月共收治56例dai患者,现对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就其损伤机制及其与脑震荡、脑挫裂伤和原发脑干伤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及纳入标准
1.一般资料:病例采集于本院1997年1月~1999年5月56例dai病人,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3~78岁,平均30.75岁。全部行螺旋ct扫描,部分加行mri扫描。
2.dai诊断标准:(1)有确切外伤史;(2)伤后立即出现昏迷;(3)有瞳孔、眼球位置的改变;(4)ct、mri发现胼胝体、脑干、基底节、大脑半球皮质髓质交界区、小脑、脑室等部位出血灶(通常直径lt;20mm)或非出血性损伤,或有弥漫性脑肿胀改变;(5)颅内压增高的程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6)ct无明显改变而临床表现重;(7)尸检或手术活检病理发现轴索损伤证据;(8)创伤恢复后期出现弥漫性脑萎缩的ct/mri表现,伴有较多神经废损后遗症;(9)不排除同时伴有其他类型颅脑损伤。
3.dai的影像学诊断标准:ct诊断标准为大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域、胼胝体、脑干、脑室或小脑的一个或多个点状及灶性高密度影,或ct仅提示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和/或蛛膜下腔出血而患者呈重型脑损伤表现。mri诊断标准为上述部位梯度回波条件下t1加权像为点状或小灶性低或高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
二、临床资料:
1.伤情分类:在56例dai伤者中51例为闭合性损伤,5例为开放伤;交通伤37例,打击伤、坠落伤各7例,跌伤5例;在致伤机制方面,单纯直接暴力致伤27例,单纯间接暴力致伤5例,遭受双重性损伤者24例;从暴力的作用部位来看,顶部受力38例,枕部受力17例,前额受力13例,前额正中受力4例,枕部正中受力2例;本组患者中有34例受到两次以上的暴力致伤。
2.临床表现:(1)入院时gcs3~8分者39例,9~12分者14例,13~15分者3例。(2)原发意识障碍:根据意识障碍时间的长短来划分,≤3h者7例,3~24h者10例,gt;24h者39例。(3)瞳孔改变:有瞳孔改变者占50%,其中21例一侧瞳孔散大,3例双侧均散大,4例双侧瞳孔呈针尖样缩小。(4)生命体征变化:伴有呼吸改变者37例,表现为频率减慢、加快或呼吸不规则;36例呈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1例体温低于35℃;颅内压增高的41例中仅8例表现为cushings反应。(5)去脑强直:本组中有10例有去脑强直表现。
3.影像学资料:ct或mri发现有出血灶者45例,部位分布依次为:大脑皮质髓质交界处45例次,脑干38例次,胼胝体31例次,小脑9例次,脑室8例次;36例有脑肿胀表现;45例有蛛膜下腔出血。40例(71%)伴有脑挫裂伤。
4.治疗:单纯非手术36例,手术治疗20例。
5.预后:死亡13例(23%,其中4例死于脑疝),植物生存者7例,重残13例,中残7例,轻残10例,良好6例。
讨论
自从1956年strich通过尸检描述了dai的病理学改变,并由adams等[1]于1982年正式命名以来,dai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类型,已被神经外科学界所接受。对于dai的分型多采用adams等[1,3]提出的标准。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提高,多种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影像学技术的完善,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帮助[3,4]。但迄今对于该病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与其他类型脑损伤的关系亦不甚明了,这都妨碍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也使治疗措施难以取得突破。
1.dai致伤机制的探讨和临床资料的分析:目前对于dai发病机制的认识基本一致,即由于外伤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和/或角加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