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汉化笔记.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魏孝文帝汉化笔记

(北朝的胡漢融和)北魏孝文帝漢化筆記 課題重點: 1. 為甚麼北魏孝文帝會推行大規模的漢化? 2. 北魏和北周的漢化有甚麼內容? 3. 北魏和北周的漢化對重建長期統一的局面有何貢獻? 4.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在當時(南北朝末期)造成甚麼流弊? 1. 為甚麼北魏孝文帝會推行大規模的漢化? : 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為籠絡當時尚留關中之漢姓及鞏固北魏政權,遂實行漢化政策。然其推行之漢化措施,並不全面,至孝文帝才推行全盤漢化。孝文帝推行大規模漢化是因為自小受袓母馮太后的薰陶和他有統一中國的理想,他希望藉漢化來鞏固北魏的統治,統一全中國。 「漢化」首先,「漢化」是指漢胡融合(狹義方面:從語言、衣飾等方面),但孝文帝的漢化不單是使漢胡融合,而且將北魏的政權恢復漢傳統,從社會、經濟、政治模式及文化四方面(從廣義方面),恢復漢魏舊貌。 五胡十六國,已有漢化的先導者 孝文帝之積極漢化,實沾先前五胡君主之流風。當五胡亂華時,北方雖然長期備受戰火蹂躪,經濟、文化迭遭破壞,然有部份胡主仰慕漢文化而令國家強盛。 如前燕時,鮮卑族慕容部慕容廆對漢族地主分子加以重用,甚至讓他們統率軍隊,而漢族人士也出謀獻策,幫助慕容氏按漢族封建統治方式建立一整套政治制度。(如道武帝拓跋珪立大學,置五經博士。又拉攏世族清河崔氏。) (b) 一振當時衰頹的政治風氣 北魏入主中國後,鮮卑拓跋氏(北魏貴族)久染華風,已失去勇武之風,孝文帝知要配合入主中原的形勢,胡服騎射實不可行,必須由游牧過渡到農業,故不如全盤漢化,加速民族融和,擺脫舊勢力之束縛,更將鮮卑貴族演變成官僚,可為鮮卑族帶來新刺激,加強中央集權。 政治精神:孝文帝欲成入主中原的「正統王朝」的統治者,希望進一步統一全國。但鮮卑並非漢種,孝文帝欲透過漢化作為正統依據,因此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離開鮮卑貴族集中的地方,可利用中原的人力物力來發展南方。又改定郊祀宗廟禮制,追奉其先祖跋珪為道武帝,以示北魏君臨中夏之特殊意義。 薰陶 孝文帝四歲繼位,由其祖母馮太后臨朝聽政,撫養長大,至馮太后崩,孝文帝親政。由於馮太后是漢人,故大力推行漢化。孝文帝親政後深受薰陶,本身亦傾慕漢文化,幼受薰陶,對漢文化認識特深,奠定了孝文帝漢化政策的思想基礎。 小結: 在北魏前期,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鞏固北魏統治,實行漢化的改革。而孝文帝為了實現其統一中國的理想,在遷都後,推行更具規模的漢化。 北魏的漢化,目的在於統一中國,建立長期統一的國家,故必須恢復漢家舊貌,卻借政治、經濟、文化等,希望重建秦漢以來的傳統。具體而言,在政治上重建官僚體系;經濟上重建戶籍制度;文化上重振儒學,提倡忠君愛國的觀念;在民族上,提倡胡漢融合。 重振儒學 拉攏世族 北魏先受慕容氏影響,自拓跋珪時已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初有生員千餘人,後增至三千,他又命梁越教授諸皇子經學,官拜大夫。又於戰亂較少的河西地區大興儒學,作為苻、姚之亂時受影響的士族一個避難之所。其子拓跋嗣又拉攏及重用世族清河崔氏(崔浩)。至嗣子拓跋燾又徵盧元、高允,等儒者,令文化漸盛。當燾克服北涼時,更讓群士東遷至較安定的地區生活。從以上各項利儒措施,足見北魏有意重振儒學。 班祿制北魏前期,中央和地方官吏並沒有俸祿,因而許多官吏都靠漢人世族或鮮卑貴族出任,他們因此肆意從事搜括民財和貪污,引起人民的不滿。馮太后遂於公元484年頒行班祿制,由中央向官僚授與「班田」作為俸祿。從此,出任官員者不再完全是鮮卑貴族或漢人世族,所有官僚亦被納入中央的官僚體系之中,而「班田」的授予,亦促使鮮卑貴族農業化。另外,政府為官員提供了固定的收入,亦有助打擊貪污。 均田 北魏前期承十六國大亂之後,人口大量減少,出現了一批無主荒地,因而引起了很多田產爭訟,亦使貴族及世族乘時佔奪民田。因此馮太后於公元485年,採李安世之議,行均田制。規定無主荒田由政府沒收;田產爭訟有限期,年代久遠的爭訟不再受理。而貧民可向政府計口授田。此制目的為恢復農業生產,同時穩定政府賦稅來源及控制戶籍。 三長制 租調制 為配合均田制,馮太后推行三長制及租調制,以建立一個完善的戶籍制度。三長制規定5家立一鄰長,5鄰立1里長,5里立1黨長。這是漢族傳統的鄉亭里組織的重建。三長負責檢查戶口、推行均田制、催督租賦(租)、征發徭役和兵役(調)。 以租調制取代過去「九品混通」的賦稅制度。新制規定:一夫一婦交帛1匹、栗2石;年15以上未娶妻者,或擁有奴婢8口者,或牛20頭者,都要納稅。所交帛中,10匹中5匹為公調,2匹為調外運輸費,3匹為百官俸。三長制、租調制是和均田制相輔而行的。 遷都洛陽 北魏前期的都城是平城,地處北方。從政治上說,它不是全國中心地區,不便於統治全國,對於中原的叛亂,更顯得鞭長莫及。經濟方面,平城氣候寒冷,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缺乏漕運。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