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与考核探索.docVIP

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与考核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与考核探索.doc

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与考核探索   【摘 要】交叉学科模式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大趋势,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立足于复合型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建构,强化跨学科学术视野、融合多学科方法与理论,强调综合技能训练,对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创新能力考核,实行成绩评价与培养效果相结合,建立动态的质量监控与退出机制。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生 课程考核 课程设置   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以及对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学科间的壁垒逐渐消融,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和学科方向。国内外对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形成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十分重视,充分认识到学科交叉点往往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科的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均为有效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新时期科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国内外高校纷纷付诸实施,各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近年来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典型的模式。第一种是课程模式,即从课程开设层面来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第二种是以项目或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第三种是制度化模式,即通过制度化的路径,建立专门的跨学科大学或跨学科院系,从而使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与传统的基于单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具有同样的地位,得到同样的认同[1]。   目前在许多国内外高校,三种模式往往并存。以苏州大学为例,近年来学科交叉融合在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相关领域有序开展,目前通过行政手段已经建立起以材料、化学、物理作为基础的跨大学科的功能纳米与软物质学院、新能源学院;以专业项目或问题为中心化学、生物、药学、医学等相关学科建立了骨科研究所、唐仲英血液研究中心;更多传统的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院系在自身条件限制下开展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以谋求创新发展。无论采用何种培养模式,研究生课程设置都是其中的基础工程,只有把基础设施做好才能谋求之后的更高更强。如果缺乏有效管理,只是流于表面文章,为了学科交叉而交叉,不但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更是贻误了学生的培养,弊大于利。   本文试图从管理视角提出交叉学科背景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及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探索一些新的改革方法,以期该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考核得到改进和完善。   一、问题与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的二级学科培养模式下,国内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以核心学科为主,其他相关知识为辅,特别涉及到有关交叉知识的均通过自学或前往其他专业院系、兄弟高校通过记忆性学习或训练获得。研究生课程设置固定在专业范围内,学习内容普遍重视与导师科研密切相关的知识,研究生课程一般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导致研究生的知识面及研究视野的拓宽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科研中借用他山之石攻玉的能力减弱,科学研究及成果的局限性明显,对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科研创新十分不利。   课程模式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初始层次,它既涉及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要达到改变学生学习习惯的目的,同时又有实施便捷等优点,因而它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必由路径,交叉学科专门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后,在学科发展自身边界的突破以及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课程。 由于交叉学科课程不再是完全按照单一学科的知?R结构和逻辑体系来进行课程的组合,而是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问题或交叉学科的理念来进行课程的编制与实施[2]。它要求既有基础宽广度又有研究纵深度,同时兼具前瞻性,这就使课程设置天然带有“因人设课”“按需设课”的特点,往往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的标准。以硕士研究生为例,课程总学分要求一般在30~35左右, 而公共课程学分即占了总学分数的1/4, 此外研究生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也计入总学分,用于专业方面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就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宽广深厚的跨专业背景知识以及必威体育精装版的学术前沿动态对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是很大的挑战。   二、改革思路   (一)课程设置   交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首先要注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打破原有的二级学科甚至一级学科的专业束缚,开展对课程体系的大规模重组。在深入了解与某一基础学科存在交叉融合的科研方向以及对交叉性研究生人才的需求之后,建立以一级学科为核心,二级学科为导向的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的研究链。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等实现学科间的取长补短和借鉴作用,才能不断地强化科研能力,不断深化科研层次,提高创新能力,衍生出更多的科研增长点,促进形成新兴学科和研究方向。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着力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课程教学与前沿研究成果的深度融合。一般可分为两种路径。   其一是实行通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