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等.doc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等
摘要: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一向深受根深蒂固的性别文化影响。其作为现代社会舆论不可或缺的载体,常通过一种复杂的协调、建构,在人们心目中营造一种与实际不同的“假真实”(pseudo-reality),并?ι缁嵘细鞲龆韵笮纬梢恢帧翱贪逵∠蟆保?由此营造了我们的社会性别。本文从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挖掘出大众传媒中已有的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及近年来的变化。
关键词:广告;电影电视;新闻;女性主义;性别平等
一、社会性别论和传媒
“社会性别”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1]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者们为男女平等做出了大量积极的努力。1966年成立的美国“全美妇女组织”把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了高潮,并极大推动了对性别歧视的研究。女性主义者认为,“传媒”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做了定型化。[2]如女性多以“贤妻良母”为正面形象,而男性多以“勇敢、进取”为主要特征。
1995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189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了《行动纲领》。《纲领》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是“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3]
二、大众传媒中固有的性别形象表现
在大众传媒中,不难发现对女性的性别成见、偏见甚至歧视的报道,这里罗列出常见的八类:
(一)“贤妻”
“妻贤家兴”素来是中国传统古训,至今仍在广为“传唱”,仍然站在封建道德的高度,约束着众多准备嫁人或者已经嫁人的女性。在这样的标准里,“贤妻”应服从丈夫,为丈夫的事业做好牺牲的准备,承担全部家务,侍奉公婆并任劳任怨。大众传媒中对这一角色的渲染也一直如火如荼:广告或电视剧中女性总以温柔贤淑的角色站在厨房或客厅为丈夫解忧等等,新闻往往对能处理好家庭关系、做好贤妻的事业女性更为赞赏,而相反,如果一个女性为事业忽略家庭,往往为人诟病不耻。
(二)“良母”
“无私奉献”的母亲一直以坚稳的姿态傲然在我们的课本、新闻、电视剧等等地方,为家庭无私奉献,为儿女无私奉献往往成为子女、媒体歌颂一位母亲的主要噱头。每年母亲节,媒体集中颂扬母爱,无一例外、千篇一律、连篇累牍具是母亲为家庭的牺牲。当社会不断肯定、渲染无私奉献的母亲,也肯定了这样一种价值观,肯定了母亲应该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
(三)“传宗接代”
“传宗接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婚女嫁亘古不变的主题,在当今社会,仍有一部分女性嫁给男人在男方家里承担着“传宗接代”的压力。众多电视剧里婆媳矛盾必不可少的一条就是儿媳生不出儿子,而如流水线生产般的不孕不育广告也打着抱着男婴的女性形象不断推销,新闻媒体对富商的报道也总少不了“男孩传宗接代”的主题。仍有很多家庭的女性承担着生儿子、生不出儿子的压力。
(四)“剩女”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独立、高素质的女性投入到事业中去,同时“剩女”成了二十一世纪的新文化。整个社会舆论对“剩女”始终持不乐观的态度。从字面上看,“剩女”的“剩”字有“他人弃之,不取”之意,因而相当贬义。而同等条件下的男性,则变成了“金龟婿”、“钻石王老五”等极具诱惑褒义的新标签。除此之外,“剩女”还被电视剧、电影市场消费,《101次求婚》、《咱们结婚吧》等等,剧情内容无外乎是大龄单身女青年不堪父母唠叨、社会压力,终找到另一半,过上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女性的幸福是建立在男性给予的角度,潜意识营造了一种没有男性生活会非常糟糕的即视感。
(五)“贞操观”
在很多涉及女性强奸案的新闻报道中,不少作者强调的不是妇女的人权被侵犯,而是是否“失去了贞操”。某报在报道一女青年拒做“三陪”而跳楼的消息时,所用的报道语言是:“宁死不做三陪女的刚烈行为”, “用鲜血维护了自己的清白”等等。在这样的报道中,作恶者的“恶”不在于粗暴地践踏妇女的人权,而在于“不惜牺牲一个姑娘的清白”;妇女的“受害”不在于他人用暴力或其他不合法的手段强迫她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在于不能保全其“清白”。这是封建贞操观在新闻报道中的突出反映。 “贞操”作为男权文化对女性的精神压迫,却不断在现代传媒中被反复强调。
(六)儿童性格教育
男童无论是在新闻、电视剧、还是广告中,均以勇敢、坚毅、承担责任、做男子汉为主调。而女童的乖巧可爱、懂事听话常常成为不断赞扬的标准。在这样不断重复的性别刻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