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生为本,奥妙无穷.doc
以生为本,奥妙无穷
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感悟、体验与学习过程之后结出的“果”同?又匾?。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更要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人格独立、个性丰富、思维活跃的个体,灌输型的教学很难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型课堂,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浪潮呼唤“感悟”型的教学。
一、问题导学,在挑战中感悟
学生没有迸发出思维火花的数学课不是一节好课,因此教师必须以问题为引领,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不断带给学生新颖有趣的挑战,激发他们产生尝试、操作、探究的冲动,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强烈的内在需求,进而调动他们全面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的过程,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生成和本质。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的时候,需要强化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联系。教材要进行实验操作,从等底等高的圆锥里向圆柱里面倒水,倒3次刚好倒满,感悟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做完实验一后,我抓住时机,马上把问题“升级”,进行精彩的变式练习:“这个问题大家学完了,老师来给你们新的挑战,你敢迎战吗?”。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进而提出下面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试验探究。
实验二:反过来在圆柱装满水向圆锥倒水,可以倒满几个这样的圆锥?(如下图)
实验三:如果把圆柱的高改为圆锥的2倍,底面积相同,可以倒满几个这样的圆锥?(如下图)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深化,以实验操作突破难点,形象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这个难点的感悟不断突破,不断深化。理解到这个命题反过来表述就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在不知不觉中就从正反两面理解了教学难点,同时还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感受到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也可以学的这么有趣。
二、操作探究,在情景中感悟
数学学习只有做到放手让学生探索、发现,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的协同发展,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教师的教学要从“以题为本”向“以生为本”转变。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生成,同时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例如:■,■,■,■,■,…,这列数的每一项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0 。
这道题需要渗透无限逼近0的极限思想。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感到不可理解。它的数学模型是■(n=1,2,3,4,…),用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就是■,■,■,■,…。
为了贴近学生,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引导学生画图分析的方法重新设计了这道题目的探究过程。(如下图)
(1)在下列正方形中依次用阴影表示数列中的分数。
(2)这列数的每一项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能写得完吗?
(3)依次观察各数对应的正方形中的阴影,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自主画图分析,操作感悟。学生很容易就直观地理解了“这列数越来越小,无限接近0,但永远没有尽头”这一难点。本来遥不可及的抽象数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不但找到了规律,更可贵的是学到了数形结合、画图分析的数学方法,积累了数学研究经验,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模型思想,很好地体现并落实了新课标对“四基”的要求。
三、联系沟通,在迁移同化中感悟
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用旧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和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习成功的关键是在未知知识和已有的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找到并建立它们之间的实质联系,让学生站在原来的起点“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六年级新教材强化了分数和小数的乘法约分训练。
例如:直接写出得数1.2×■。
一些学生对于分数乘小数的约分方法不熟悉,计算能力灵活性差,有的甚至把1.2化成分数来计算,十分繁琐。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提纲,让学生小组讨论。
1. 计算12×■,怎样算的又快又准?
2. 1.2×■可以像12×■一样把分母3约成1吗?应该怎样约?
3. 你认为整数中的约分方法在分数和小数相乘时可以使用吗?有什么前提条件?
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12×■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了最优方法,从整数与分数的约分迁移到小数与分数的约分。学生把两者整合起来,顿时明白了:无论整数还是小数与分数相乘,都可以约分使计算简便,约分方法都是一样的,只是出现了小数。学生在与其它算法的对比中感悟到约分的好处,以后就会自觉使用。
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切入点,成功架设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联系沟通新旧知识,发现窍门并生成“顿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同化,知识结构得以拓展、整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类比思维,充分体验到了自主探究、收获成果的快乐。
四、提炼积累,在回顾与反思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把数学课堂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