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多重矛盾及其化解.docVIP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多重矛盾及其化解.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多重矛盾及其化解.doc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多重矛盾及其化解   作者简介:曹如军,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江苏淮安/223300)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协同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IA140307)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作为处于摸索和磨合期的新生事物,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和实施已取得明显进展,但仍存在多重管理矛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在国家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互动中产生的实体化组织,其运行发展应遵循相应的管理逻辑。?橥贫?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要从实体组织的高度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从外部利益驱动转向自我发展驱动,并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现状;优化路径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基于国家战略背景设计的,由高校主导,联合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组建而成的,以资源共享,人员互动推动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促使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合作组织。自2012年以来,除教育部确立的两批次国家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外,一批省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也通过遴选立项进入组织实施阶段,这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多以地方高校为牵头高校。对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省5个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调查研究表明(具体情况见表1),当前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已取得诸多显性成果,但仍存在重治理模式却无法避免管理权力过分集中;重利益分享,却难以在内外部形成强大的共建合力;重发展成效,却呈现创新成果产出单一化等多重矛盾。为保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目标与绩效的达成度,地方高校要从组织属性的高度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从外部利益驱动转向自我发展驱动,并构建起合理、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一、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多重矛盾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整合汇聚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等多类主体的优势资源,承载着践行高校职能、塑造创新品牌、提升学校影响力等重任。5所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均十分重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但由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较少有可供参照的行为借鉴,因此其在实际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仍表现出一些非预期的困难和矛盾。   1.重治理模式,却仍存在管理权力过度集中现象   从管理走向治理,是当前大学管理活动的重要变革趋势。相对于传统管理强调功利价值、威权与控制而言,治理模式注重理性分权、责任分担、主体和谐关系和如何激发主体自觉。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过程中,为充分调动不同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以实现协同创新的长效性追求,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把“治理”作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的基本原则规定。   调查研究表明,5个地方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均秉持治理原则,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即把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作为中心的最高决策和权力机构,理事会由各共建单位代表组成,牵头高校校长为理事长,校外参与方至少有1名理事会成员,以保证多方利益的权衡协调。为确保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中心另设中心主任1人,他是决策的主要执行者,代表理事会行使执行权;同时下设研究平台,每个研究平台设有平台长,负责该平台的发展规划、资源分配、人员聘用等工作。   显而易见,上述的“治理”制度架构已较清晰地考虑到如何实现权力与利益分配的均衡问题。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仍存在较明显的集权现象,主要表现为:第一,5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理事长与中心主任均来自牵头高校,他们处于权力顶层,分别掌控着协同创新中心的最高决策权和实际执行权;第二,牵头高校是中心的主要管理者和话语代表,虽然理事会章程规定了重大事情采用理事会成员集体投票的方式决策,但定期会议多为一年一次,因此许多重要管理事务事实上由中心主任、理事会理事长决定,代表协同创新中心对外交流的也往往是中心主任或理事长;第三,部分参与成员的权力虚化。如在 XL校和JZ校,一些校外共建单位的参与,仅限于满足中心申报的需要,属于“挂名单位”,也没有在实际意义上享有参与权力。   ?教育管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多重矛盾及其化解   2.重利益分享,却难以在内外部形成强大的共建合力   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其内蕴的逻辑思路是:借助利益共享,人员互助,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产生“ 1+12”的绩效。为达成这一目的,5个地方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已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利益分享机制,以满足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进而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主动性。   就性质和归属而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应该存在两类主体:组织主体和个体主体。前者包括校内各参与二级学院以及校外参与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后者是指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具体的个人构成,所有合作单位的具体参与者都是高校协同创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