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四、延展资料 (一)“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四、延展资料
(一)“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丁肇中说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当然,那时使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在他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因而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高中时,他特别喜欢理化,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他的一个同学曾在毕业纪念册上给他这样的赠言:“你的理科可以说在班上无敌手,我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明几个丁氏定律!”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他20岁时只身赴美,进密执安大学,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这样比喻道:“在雨季,一个象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有两个奇怪的性质:质量重,命长,因而它一定来自第四夸克,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自1978年1月他迎接第一个中国物理学家小组迄今十年来,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他说:“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他还说: “这几年,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从领导到一般科技人员,都大大年轻化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都靠年轻人。像牛顿、法拉第、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因此,我对科学院年轻的科技人员抱有很大的希望。”
——《青年科学向导》总第5期
(二)丁肇中谈家庭教育
我虽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但我认定我不是天才。在12岁以前,我还没上学呢。
念小学时,我们学校是一所大学附属小学,妈妈是那所大学的校长。小学的教师全是妈妈的学生,谁都不管我。当时,我对上学没兴趣。到学校看看,不喜欢我就走掉了。到哪儿去?到池塘游泳、到河边捉小虾,四处游荡。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与其它小朋友一样,生活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
我的父母都是教授,都是科学家。家里进进出出都是科学家,再加上从小父母就把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讲给我听,耳濡目染的,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是兴趣把我牵引到国际科学的“峰巅”。
想起童年生活,心里感慨万分。可以说,影响我最深刻的人是我的外祖母。外祖母一直照顾我,她没有一般“望子成龙”的心态。
其实,我父母也不管我,他们让我自由发展,这和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同。
现在,我不强迫孩子读书。可是我的弟弟、妹妹全都是望子成龙,担心孩子学不好,替孩子计划好一切。其实,孩子在学校考第一不代表什么,至少,在我认识的科学家当中,都不是年年拿第一的好学生。我更不曾考过第一名。
我只是对科学感兴趣。每天,多从早上7时30时踏进试验室,至晚上11时走出试验室,没有圣诞节,没有星期天,这也是出自我对科学物理的兴趣。
兴趣对一个人的事业很重要。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兴趣如何去享受工作呢?所以,我劝那些想干成一番事业的朋友,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勉为其难。
有人问我怎样安排家庭生活,整天搞试验会不会影响夫妻生活?我想,这要问我的妻子才对呀!不过,我这位开明的爸爸常把我的孩子带进试验室,从小如此。如果出国,我就每天打电话回家。我的女儿3岁时,就可以清楚地认清各种仪器的用途了,而且她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我希望女儿学物理,长大去接我的“班”,不过,女儿却对生物有兴趣。对这,我不去干预。各有各的兴趣吗!我想,她将来会在生物学上做出成绩的。父母不该包办孩子的兴趣。因为“包办”是不能代替孩子的。
——《家教博览》2001年第1期
(三)姚诗煌:我只做一件事——丁肇中谈科研、人生、家庭
去年9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应上海交通大学邀请来沪访问,在上海引起了一股“反物质旋风”,人们都被他负责的一项旨在探测宇宙中究竟有没有反物质世界存在的国际合作研究--阿尔法磁谱仪2号(AMS一02)计划所深深吸引,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人类的天性,更是科学的重要任务。本报为此一直关注、跟踪着这一重大国际科研项目的进展。最近,应丁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