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说与东亚儒者的诠释.pdf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说与东亚儒者的诠释
黄俊杰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台湾台北10617)
[内容摘要]儒家“仁”学,源远流长,波涛壮阅,蔚为东亚思潮的主流。自孔门以降,儒家“仁”学
义蕴丰富,理路甚多,孔子所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项命题,极具理论之意趣,亦深具思想史之涵
义。历代东亚儒者对“克已复礼为仁”一语,提出深具时空特色之诸般解释,并开发潜藏于其中
的哲学问题。本文旨在析论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之说,指示“仁”与“礼”之不可分割性与相互
紧张性,以及此说在中、日、韩之发展。本文第1部分从历史视野回顾中国儒家“仁”学内涵之
演进及其多歧之涵义;第2部分聚焦于“仁”与“礼”之关系,从理论内涵与实践过程两层次析
论,批判清儒凌廷堪以及美国哲学家芬加瑞“以礼为首出”论述之内涵及其问题,并进一步提出
新解释;第3部分分析17世纪以降的中、日、韩儒者,在东亚思想界的“实学”思想氛围之中,对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说所提出之新诠,涉及了“自我观”、“人与世界之关系”,以及“主体自由”
等解释进路与思想脉络等问题,但都无法跳过朱子的诠释典范;最后提出本文之结论。
[关键词]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日本;朝鲜;凌廷堪;芬加瑞;实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01(2017)01—0004—26
引 言
在东亚思想史上,儒家“仁”学源远流长而波涛壮阔,蔚为东亚思潮的主流,其间虽然峰回路转,高潮
迭起,但孔子(551—479
之地位。
孔子首揭“克己复礼为仁”之宗旨,不仅提示“仁”与“礼”之不可分割性,又揭示两者之相互紧张性。
“仁”学之另一高峰,则非朱子之“仁”说莫属。朱子所撰《仁说》一文,将先秦孔门以降深具伦理学与政治
论色彩之儒家“仁”学,赋予存有论与宇宙论之内涵,提升人之生命的高度与厚度,使宋儒对“大我之寻
证”①臻于新的境界。朱子《仁说》在东亚儒家“仁”学发展史上既融旧铸新,又开宗立范,影响此下中日
韩儒学之发展既深且巨。
[收稿日期]2016~11—15
[作者简介]黄俊杰(1946一),男,台湾高雄县人,台湾大学讲座教授;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中研院”中国文哲
研究所合聘研究员。
①钱穆:《国学概论》,收入《钱宾四先生全集》第1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4年,第278页。
②[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8《仲虺之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197页。
③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11《泰誓》,第277页。
④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8《太甲》,第213页。真德秀云:“仁之一字,见于经者,自仲虺之诰始,日:
‘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伊尹继之,日:‘民防常怀,怀于有仁’前乎此者,如《虞书》所谓‘好生之德,安民则惠,,即所谓
‘仁’而未有‘仁’之名。至《商书》而名始著,然其所言,大抵皆仁之用,颜子之问,孔子之答,乃仁之体也”见真德秀:
《大学衍义》卷10,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9页。
·4·
万方数据
本文析论孔子所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说及其在中、日、韩之发展。本文第1部分首先综论中国儒家
思想史中“仁”学内涵之演进及其类别;第2部分聚焦于“仁”与“礼”之关系,提出新解释,并检讨清儒以
及美国哲学家芬加瑞(Herbert
者对孑L子“克己复礼为仁”说之诠释及其理论问题;最后提出本文之结论。
一、中国儒家思想史中“仁”学的演进及其分类
(一)“仁”学思想史的四个阶段
中国儒家“仁”学的发展,约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孔子以前古籍所见的“仁”字,多作“亲”
解。《尚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②《尚书·泰誓》:“不如仁人”,③《尚书·太甲》:“怀于有仁”,④
《诗经》《齐风·卢令》:“其人美且仁”①之“仁”字,均作“亲”字解。②西周时代典籍中所见的“仁”,仅系
诸般美德之一种。
第二阶段是春秋至汉唐时代,自孔孟以降至汉代董仲舒(约公元前179—104年)、唐代韩愈(退之,
768—824),均以“爱”言“仁”,这是“仁”学作为伦理学的阶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