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合成及天然纤维纺织品的超临界流体染色(一) - 印染
国外染整技术 印 染(2013 No.10)
之后,其它染料或已报道的新的试验数据也先后获得出版。 染
国外染整技术 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度的测试方法,与评估其它化合物
在高压相中平衡的方法相同,文献中还述及了很多其它的测试
合成及天然纤维纺织品的 方法。
超临界流体染色(一) 很多文献报道过分散染料的溶解性综合数据,其中绝大部
分为纯分散染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数据。 部分论
0 前言 文报道了分散染料在有少量共溶剂(或改性剂)如丙酮、乙醇或
超临界流体染色(SFD),由德国西北纺织研究中心 二甲基亚砜(DMSO)时的溶解度数据。 这些文献证实了一个业
Schollmeyer教授及其团队最先开发于20世纪80年代末。 之 界熟知的事实,即加入少量共溶剂,可显著提高溶质在超临界
后,关于超临界流体染色的学术研究和试验,从实验室规模到 二氧化碳中的溶解性。 这是因为共溶剂的存在可提高溶剂的
中试,一直在不断发展。 2002年,上述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超 密度,增大溶质、溶剂和共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还有文献测
临界染色技术的综述(译注:本刊获该文作者授权,进行了全文 定了由两只染料组成的混合物的溶解性。 该研究尤其具有吸
翻译,并连载于2003年第3,4期上)。 最近 10年中,更深入的 引力,是因为一般工艺均需使用不同颜色的染料拼混后染色。
研究仍在继续,本文是对自2002年以来的理论和技术创新进 在染料 1⁃染料2⁃CO 三元体系中,研究者Tamura和Shinoda未
2
行总结。 此外,为便于新读者更好地理解 SFD,也适当参考了 发现单只染料的溶解性能发生显著改变;Dong及其合作者发
以往文献。 现两只染料间存在竞溶现象。 在该三元体系中,溶解性最好的
SFD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独特性能的无水染色工艺。 二氧 低极性染料的溶解度降低了14%~40%,而极性相对较大的染
化碳因价格便宜,不燃、无毒,以及临界点低于很多其它流体 料溶解度提高了750%。 该现象被解释为低极性染料的“共溶
= = 剂效应”,即相对低极性的染料减少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与极性
(T 31.1℃,P 7.37 MPa)而最具吸引力。 在超临界状态下,c c
二氧化碳的黏度和扩散性能与气体类似,密度与液体相近,通 染料间的极性差异,并藉此增大了后者在三元体系中的溶解性
过改变温度和时间,就可调节其溶剂强度。 超临界二氧化碳对 能。
分散染料的溶解能力,以及对疏水聚合物的溶胀和塑化作用, 市售分散染料改性后的溶解性能数据也有报道。 改性方
使其适合用于聚酯和其它合成纤维纺织品的染色。 染色结束 法包括引入能与纤维发生化学键合的官能团,获得适于天然纺
时,在常规环境压力下,通过简单的膨胀步骤,就可将溶剂去 织品染色的活性分散染料。 其它新合成的染料,如乙烯砜偶氮
除,并回收多余的染料。 其染色成品的质量,不管是得色量还 染料,适合与端氨基的尼龙织物反应。 有文献报道了该染料的
是色牢度性能,都与传统水溶液工艺相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阳离子聚电解质强化絮凝去除有机污染物的 - researchgate.pdf
- 饲料维生素e含量对美国红鱼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渔业科学进展.pdf
- 不锈钢物流管道内表面磁力研磨的回转磁场设计术 - 物流产业大数据平台.pdf
- 院外网页-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 联安医院.pdf
- 功能特点:以先进的“冷冻稳定法”从天然草本植物芦荟中提炼而成其 .doc
- 新型户用沼气区域适应性评价 - 江苏农业科学.pdf
- 生物净化的原理主要作用.ppt
- 教 案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实验(一) 授课对象 11生科 主讲教师 向玉勇 .doc
- c6 chemical synthesis – higher workbook answers.doc
- α-硫辛酸抑制慢性低氧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氧化应激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