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章种群生物学.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种群生物学

第四章种群生物学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种群的概念、特征、基本原理、种内和种间关系及相关模型、种群生态对策 引论 1 种群: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生存、进化和群落组成的基本单位。 2 种群生态学:从生态学角度对种群进行研究,包括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核心的内容是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3 种群遗传学:研究种群内基因频率变化的动力学,包括突变、选择、遗传飘变等遗传过程. 4 种群生物学:以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为种群研究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框架,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物种的形成、遗传多样性保护、生活史进化、协同进化及社会行为等。 第一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动规律,简单地说就是: (1)那里有、那里没有(有或无 /分布); (2)有多少(数量与密度 / 统计学特征); (3)怎样变化(数量变动与扩散迁移 / 种群波动); (4)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二、种群分布的空间结构 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种群)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Disperision)。 均匀型:少见,样方调查:方差/平均值=0;种内竞争; 随机型:少见,方差/平均值=1; 成群型:常见,方差/平均值 〉1;资源分布、集群行为 三、种群的数量统计 一)统计参数 1 基本特征: 种群的数量与密度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体积和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密度调查法:直接计数法和标记重捕法。 2 初级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最小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 3 次级参数:种群增长率、性比和年龄结构 二)种群的年龄结构 1 定义: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种群内不同年龄个体的数量分布情况。 2 分类: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 增长型种群(increasing population)——年龄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型,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老龄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衰退型种群(declining population)——年龄锥体呈倒金字塔型。种群中幼体减少,老体比例增大,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年龄锥体呈壶腹型或钟型,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 3 应用及举例: 种群(特别是优势种)年龄结构,直接关系着其本身及其所在群落的发展趋势,是种群及其所在群落的动态趋势的主要指标。测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便可分析它的自然动态,推知它及其所在群落的历史,预测它们的未来。 人口的年龄锥体 三)性比(sex ration)——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 数量的比例。性比对种群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性比:受精卵的♂/♀大致是50:50; 第二性比:由于种种原因,♂/♀比继续变化,到个体成熟时为止的♂/♀比例; 第三性比: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 正常性别比例103-107:100 (李鸥,关注人口出生性别比.光明日报,2004年9月7日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些国家新生婴儿出生的数据(1973—1976年)以揭示男女婴儿稳定的比例:英国105.8、奥地利106.6、比利时106.0、保加利亚105.7、匈牙利105.9、东德105.5、西德105.4、法国105.6、丹麦104.4、波兰106.9、葡萄牙107.6、罗马尼亚105.8、苏联104.9、捷克101.5、瑞典105.8、南斯拉夫106.9、美国105.4、阿根廷102.9、委内瑞拉104.6、巴拿马104.6、秘鲁105.6、日本106.1、泰国105.8、印尼106.3。 各种资料来源显示,新生婴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的现象在任何时代都表现得很稳定,基本在103—107:100之间摆动,而且以105:100为中心。 男婴的死亡率略高于女婴,成年时性别比例相当. 中国建国后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五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分别是104.9、103.8、108.5、111.3和116.9. 从1982年以来有明显偏高势头,并有继续攀升的迹象。如果以107为合理范围的最高限,2000年全国只有西藏(102.7)、新疆(106.1)和贵州(107.0)在正常界域,其余都超过了标准, 其中有7个省超过了120.0,海南和广东竟高达135.6和130.3。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城乡有较大差异。1990年城市为108.9,镇为112.1,乡村为111.7;2000年城市为112.8,镇为116.5,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