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废除与清末政情 的.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举废除与清末政情 的

【 文献号 】1-574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3 【原刊页号】194~204 【分 类 号】K3 【分 类 名】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408 【 标 题 】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 【 作 者 】关晓红 【作者简介】关晓红,1957年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 510275)。 【内容提要】清末新政时期的停废科举,从戊戌的变科举发展演变而来,由维新派主导转为疆吏与朝臣唱主角,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递进。其决策过程,反映了清末政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各项新政虽自上而下地通过朝廷政令颁行,其决策过程却往往由地方促动中央,即疆臣互相串联沟通,自下而上地提出议案,并以各种手段权谋,设法联络及鼓动枢要。由疆臣合力而枢臣同声,成为新政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 【摘 要 题】专题研究 【关 键 词】停废科举/清末政情/督抚/枢臣 【 正 文 】 清末新政时期,停废科举是一项影响近代中国至为深远的重大决策,它一方面结束了绵延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取士的历史,直接改变了官僚体系的铨选内容与仕进渠道,引起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成为共和政治的铺垫。严复断言:“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注: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王shì@①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166页。)。 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清代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对科举停废问题也不乏专论(注:代表性著述有:Wolfgang Franke,The Reform a nd Abol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aese Examination Syst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感谢香港教育学院余兆权讲师代为复印此书。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然而,停废科举牵涉广泛,不少资料有待于发掘与解读,一些相关问题尚未触及。或虽有讨论,不免偏颇表浅。如有关决策及其实行,既往的研究大多仅仅依据奏章文本加以铺陈,而忽略了对决策具体进程的深入探究,尤其未能注意到围绕这一重大决策的制定,反映出清末政情的重要特征,即统治集团内部主张变革的督抚大员乃至枢要重臣,为此曾进行长期而频繁的联络及活动,甚至不得不等待并利用中枢人事变动所提供的机会。各种奏章不过是折中妥协的结果,很难完整反映其间的曲折与隐情,以及相关各方态度的异同分别。(注:近来上述情形有所改变,如李细珠《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清末科举改革,贯穿于戊戌与新政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时期。前者重在内容变通,以废八股、改试策论为目标,办法是自下而上、由外而内地进行舆论鼓动并利用皇权乾纲独断。后者旨在全面停废,观念层面的社会认同基本达成,主要矛盾开始转向王朝政治的具体运作,即实施方案的内容、时间、程序、途径和效果预测的行政决断。决策层的观念异同及人事变动,直接影响改革的进度与成效。媒体关注的角度也由对维新派主张的宣传,转为对朝臣疆吏活动的报道。(注:根据《东方杂志》、《万国公报》、《政艺通报》、《选报》、《时报》、《大公报》、《申报》、《警钟日报》、《岭东日报》的相关报道。)这一既往不被注意的变法模式的转变,表明新政期间重大决策的酝酿,统治集团内部仍需要自下而上的复杂运作。否则,即使是恢复戊戌变法的措施,也并非轻而易举。而新政在复行变法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了戊戌的观念乃至运作形式。   一 清代科举制的改革自康、乾初年已经开始(注:康熙二年至六年,曾在乡会试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论、表、判,但康熙七年又复旧制。乾隆三年,舒赫德奏请改科举、废八股,未获准。见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08《选举三》,中华书局,1998年,第849-850页。),但周而复始,仍沿旧弊。清末科举改革的议论与活动,在举国上下对甲午战败原因深刻反省的背景下出现,戊戌与新政时期各具特点。 戊戌时期有关科举改革的议论及活动,由维新派发起和主导,以冯桂芬的《校bīn@②庐抗议》为嚆矢,严修奏设经济特科打开局面,康有为请废八股改试策论和梁启超的《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达到高潮。其间虽有清廷官员参与,主角还是维新派,其目标主要在废除八股,(注: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以下简称《戊戌变法》)(2),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08、343页。)时人称为变科举。与新政期间的停废科举在变革程度上区别显著。 维新派寄希望于政府变法,意识到疆吏与权臣的态度对变法的成败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