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格教育原理与措施
品格教育原理與措施
新竹教育大學 蘇永明
壹. 前言
國內近年來由於九年一貫課程中沒有道德教育的專門設科,反而必須另行實施「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或是「品德教育」,以上是翻譯或重點的不同,其核心仍圍繞著道德。道德教育的相關議題非常複雜,本文只能很精簡的就道德的本質、教學法、實施方式、評量方式等幾個層面做說明。
貳. 道德的本質
1. 康德的動機論
康德基於主觀唯心論,認為主觀的善意才是絕對的善,即使沒有導致善行,仍有其價值。在實際的道德標準上,他以「應該」和「喜歡」對立,只有依照應該做的去做才有道德價值。他以一個雜貨店老闆為例,若他對所有顧客童叟無欺,這是符合了道德的形式,但是否具備道德價值則要看他的動機,如果他是出自於賺錢的目的,先建立商店的口碑,以童叟無欺做手段達到賺錢的目的。那麼他是基於對金錢的喜歡,不具有道德價值。如果他是基於本來就應該誠實待人,不考慮是否會賺錢或賠錢,只基於善意,從應該的角度出發,這樣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
康德的理論很像孟子的「義」、「利」之辨,只考慮該不該做,不能考慮
做了之後對我有沒有好處。就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分而言,道德行為不是在滿足形而下肉身的欲望,而是基於形這”美德”(virtue,或”好人”,而是好武士、好老師等。照亞氏的認定,美德是要學才會的,要在認知上先有所理解。再者,必須是在意志自由的情況下所做的選擇。而且是以行為本身為目的,也就是要出自於善意。如何判定一個人已具有某項美德呢?對於德行的表現,要做到像習慣一樣的自然,且已成為個人的人格特質,所以叫做品德。照此推論,美德就是一種能力,類似職業上的能力。因此,一個能力差的人就不可能擁有美德。亞氏曾說,年輕人因為沒有多少經驗,所擁有的美德不多。當美德已經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份時,那就像習慣一樣,隨時都能表現出來。美德是需要學習,是學習之後所養成的是第二天性。
亞理斯多德所呈現的是一種很樂觀的看法,沒有提到行為的動機與結果,但應該都已包含了這兩種成份。把美德當成是人格特質的一部份,也是相當貼切的。然而,這還是過於樂觀的假設,亞氏也知道人們還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為先,常常忘了道德上的要求。他的目的論假設等於是一廂情願的。再者,亞氏以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做為所應具備的美德之依據,這在希臘小國寡民的城邦中較為可行,因每個人的角色比較單純。可是,在今日社會中,每個人同時要扮演許多角色,而且還會不斷變化,這將使得人們難以確定他應該要具有哪些美德(能力)。以往我們在實施「中心德目」時,似乎認定每個德目都是所有人要具備的,這又與個人的身份無關了。
4. 馬克思的意識型態控制說
在馬克思的定義中,意識型態是強勢者以自己的利益為考量所建立的一套說詞。在他的唯物論假設之下,意識只能是物質條件所反映出的內容。但由於勞心與勞力的區分,使得統治者(勞心者相當於唯心論者)自以為意識可以是獨立、自主的,而創造出自己的意識型態。因此,而馬克思又把它反轉回來,認為要用科學方法才能得到正確的意識以擺脫意識型態。在馬克思的用法,意識型態代表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它是有意製造出來粉飾矛盾和掩蓋事實,是蘊含了權力和控制,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很不幸地,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道德,根本就是意識型態,那等於是騙人的、負面的。當然,他所認定的真正道德應該只存在於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中,所謂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根本上是非常崇高的道德訴求。但這樣無私的理想雖然有各種大大、小小型實驗,但至今未曾有可長可久的案例,可見其可行性不高。
馬克思對道德的這種指控是相當負面的,但也並不是完全站不住腳。當社會上的強勢者取得了政權之後,自認為取得了道德的正當性,也就不斷地在界定甚麼是道德。而他們界定的難免就有所偏頗。魯迅對傳統中國的禮教有很沉痛的指控,認為那是「吃人的禮教」。所謂的仁義道德如果從不同的角度看,難免也會有迫害異己的成份。所謂的「貞節牌坊」,從女性的角度看根本就是在維護父權體制。因此,當今許多以道德為名的活動,是否真正具有道德的正當性,都值得懷疑,需要不斷地加以批判。
5. 蘇格拉底的「知識即道德」( knowledge is virtue)
這是指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所持的觀點。原來是在討論道德到底是否能教給年輕人,然後再以道德如果是知識就可以教,如果不是知識就不能教。蘇格拉底以快樂的追求為例,他說人們追求欲望的滿足以致造成疾病,這是誤以為所追求的是真正的快樂。而治病開始時雖然是痛苦的,但卻能帶來真正的快樂。所以,他認為這是做錯事是在認知上的誤判,只要有正確的認知,就不會有錯。因此,道德是可以教的。蘇格拉底又以恐懼為例,他認為恐懼的原因就是由於「無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