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中国部分城市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2.3.3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前1046—前771年) 2.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考工记·匠人》篇中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注释:工匠营建城市(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为九里,每边各开三个城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道路的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朝寝之地,即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面为前朝,后面为市场,市场和前朝的面积大小各方百步。 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2.3.3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前1046—前771年) 2.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周王城规划的主导思想:天子为中心,都城强调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周王城复原想象图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1)“择中论”的规划思想,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中轴线, 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周围布置;《周礼· 大司徒》中,以为择“地中”,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最有力的位置; 2)礼制的规划思想,“礼者,别贵贱尊卑也”。国以“礼”制,强调王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在规划布局和营建制度上。 3)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运用井田方格网系统的规划方法,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系统,这和中国人的方位观有关。4)闾里制度的运用,通过横平竖直的道路体系把城市分成若干个里,其中又包含若干闾(二十五户),形成中国早期的聚居制度。5)“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也是一直贯穿中国城建史的规划思想之一。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2.3.3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前1046—前771年) 2.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周王城规划特点: 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2.3.3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前1046—前771年) 3.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主要有: 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偏小; 2)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城——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 3)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周代发明了瓦,可见建筑材料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2.3.4 殷周时期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与都:邑字象形土和人民,只生产对象和生产力。其不仅仅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居民点。古代人聚居的地方,尤指古代无先君宗庙之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城与国:在周代,城即国,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管子· 度地篇》记载:“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传说在夏朝,即“筑城以卫军,造廓以守民”。可见城与廓有别,廓比城大,城在廓内,二者均有防御性;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二者概念不同。城市是在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来保护私有财产,并进行交易的场所。“城——王权”+“市——商业”=“城市”。 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2.3.5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前770—前403年)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迁都于东都洛邑(雒邑),此后的周王朝史称东周,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战国这五百余年间,就其社会或各种主要制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型期。 春秋时期地图 战国时期地图 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2.3.5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前770—前403年) 1.城市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 以铁工具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生产力巨大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社会制度的一些列大变革。 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2.3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2.3.5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蓬勃发展与变革思想(前770—前403年) 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春秋时期城邑达六百多个);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战国时期,七大诸侯国国都人口达万户,用地规模大10平方公里); 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手工业、贸易发展的结果); 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集中体现在《管子》一书,较《周礼·考工记》的思想有所突破); 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即有城、廓之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