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 蔡丽华 一、导入新课 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惟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 知识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3、会用图示法根据实际要求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 (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 (2)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某一个力F,可用F1和F2来代替,那这两个力叫F的分力。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如何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力(合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 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⑴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⑵ 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 ⑶ 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知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总结: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换,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 分力的唯一性条件 (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分力. 将力F分解为沿OA、OB两个方向上的分力时,可以从F矢端分别作OA、OB的平行线,即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 如图3所示. (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 已知合力F及其一个分力F1的大小和方向时,先连接F和F1的矢端,再过O点作射线OA与之平行,然后过合力F的矢端作分力F1的平行线与OA相交,即得到另一个分力F2,如图4所示. (3)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如图7). 已知合力F、分力F1的方向OA及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时,先过合力F的矢端作OA的平行线mn,然后以O为圆心,以F2的长为半径画圆,交mn,若有两个交点,则有两解(如图5),若有一个交点,则有一个解(如图6),若没有交点,则无解 无解 (四)分力方向的确定: 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方向成θ角,求 这个力的两个分力?~ 该力产生两个效果: 1.水平向前拉物体, 2.竖直向上提物体, 因此力F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F1和沿竖直方向的分力F2.力F1、F2的大小为 F1=cosθ, F2=Fsinθ. 把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求重力的分力? 但它并不能竖直下落,而要沿着斜面下滑,同时使斜面受到压力,重力产生两个效果: 1。使物体沿斜面下滑 2.使物体紧压斜面, 因此重力G可以分解为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1和垂直于斜面使物体紧压斜面的分力F2. 【例2】如图1-6-3所示,用绳将重球挂在光滑墙上,求球对墙的压力和绳子中张力。 【解析】将重球受到重力进行分解,重力产生两个效果。1.使绳绷紧产生形变,由于绳的形变沿绳的方向,故重力作用的这个效果用重力沿绳方向的分力G1来表示 2.重力作用使球水平向左挤压竖直墙面,使墙产生形变,重力的这一效果用垂直接触面沿OQ方向的分力G2表示,作出平行四边形。 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得: G1=G/COSθ G2=Gtgθ 综上所述:虽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力,但在具体问题中,一定要按照力的效果分解,才是合理的分解. (五)课堂小结 原则: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 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解三角形) 类型: (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唯一解) (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唯一) (3)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两解、一解或无解) * * F F A B O F F1 A F2 n F F1 A O F2 m F2 O F F1 A F2 m O A F F1 F G G1 G2 G O θ 图1-6-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