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金山松隐出土曼生壶说起(外二则)
从金山松隐出土曼生壶说起(外二则)1979年,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在金山县松隐乡普查出土文物时,收集到一把有陈曼生自铭款的紫砂竹节壶。它出土于一座有确切纪年的清代墓葬中。据墓志记载,墓主王坫山生前致仕湖北宜昌府,历官候补道,嘉庆五年(1800年)以疾终,八年三月归葬故里。有钱人家墓中藏金银财宝,他独藏一个茶壶。显而易见,墓主生前是一位嗜茶成性、爱壶如命的茶客,该壶正是作为死者生前把玩品茗的珍物,死前千叮咛万嘱咐家人帮他放在自己身边的。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文化之一。传饮茶之肇始自神农尝百草时作为解毒草药的意外发现。殷商时茶曾为药引,汉代成饮料,唐代饮茶风行,陆羽予以归纳提升著成《茶经》,被后世尊为“茶圣”。宋代的“斗茶”、茶书、茶诗、茶画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茶文化。明清时把之前繁缛的烹茶发展为简便的泡茶,使原来专属象牙塔里文人雅士、富商显贵、皇家达官们的活动,流行于天地更加广阔的民间,使茶文化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更加丰富,更有情趣,并广泛地影响到日本等亚洲国家。1610年荷兰人垄断性地运中国茶往欧洲以后,品茗时尚又在欧洲掀起,不过最初是作为药物使用的。1680年,一位荷兰医生邦迪高曾特高调地提出:“每日饮用二百杯茶能医百病”(《香港艺术馆分馆茶具文物馆》,1989年版,第37页)。此说虽显夸张(谁有那么大的肚子日容二百杯,世上哪有包愈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在今天的科学分析中,茶叶确有特殊的解毒提神的功能。笔者原本对茶的认识十分肤浅,只知道在漂白粉味冲鼻的上海自来水中加点茶叶能改良一点口感的作用,下午精神疲困时还能提提神。1973年的一次福建之行,才强烈地启蒙了我的茶文化知识。
那次我们一行三人从上海出发,经江西抵福建,正值盛夏,与几个对口单位业务上沟通完毕之后,热汗淋漓、唇焦口干地来到了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李贽的故居参观。好客的主人适时地从里间捧出了一套紫砂茶具,大盘(以后才知道应该称“茶海”)中八九个小茶杯,一个茶壶。二十多岁几无出行远门经历、肯定是孤陋寡闻的我有些茫然,这么热的天,让我们享用这么小的杯子(毫不夸张,普通人一口至少能容四杯水)解渴?而且在我看来,主人的泡茶动作十分迟缓,慢条斯理,简直是磨磨蹭蹭。先是用开水冲泡茶壶茶杯,再一一倒掉,放茶叶也是几片几片地拨入茶壶。第一壶茶还不让我们喝,令人不可思议地逐一浇在杯子内外(我暗自思忖为什么不直接入杯,太浪费了),杯中的水也被一一倒掉。稍后,才执壶倒茶入杯,并恭恭敬敬关照请用茶。现在回忆起来,这只是一些最最起码的程序,严格完整的茶文化礼仪,还要包括多个动作的、听来颇为抽象、美妙的形式过程。如“温杯烫罐”、“引龙入宫”、“闻声起羹”、“高山流水”、“淋盖刮沫”、“春风拂面”、“里应外合”等,十分繁复。主人那么笃定,我是早已嗓子眼冒火急不可耐,撩起就是一杯,急呵呵地还想连灌几杯。哪知道手是伸出去了,口内猛然而至的烧灼感由上而下一线下坠,就与不善喝酒的人不知天高地厚地猛灌北京二锅头一般,让我一阵惊吓,出去的手顿时定格在了半空。出洋相(准确地说,应该是“土”相)了!我碰上了福建厉害的“功夫茶”。以后才知道浓烈的功夫茶,品饮时必先杯沿接唇,杯面迎鼻,边嗅边饮,缓缓享用,饮毕,还要三嗅杯底。而我,在功夫茶面前简直成了狼吞虎咽的“野蛮人”。吃此一堑,我便对中国茶道刮目相看,景仰有致。
其实,茶道除了在礼仪形式上,其重要道具之一――茶壶,更是茶道受人们的特别挚爱、心中的宝贝。在他们看来,茶壶的优劣简直就是壶主茶道深浅的标志物,自己的脸面。所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是对阳羡(北宋以后改名宜兴)所独有的紫砂陶土的溢美之词。用它烧制的名壶泡茶,“聚香含淑,香不涣散”,据说隔日的茶也不会馊,不会坏。更有传说,一泥瓦匠在修房子时,把喝掉一半的紫砂壶忘在了屋顶的天花板里,待若干年之后下次再修时,壶内的茶水仍然新鲜。当年的紫砂壶“上者与金玉等价”(清吴骞:《桃溪客语》,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是时尚界闲暇消遣或珍赏的嗜物,后又被清皇室将其列为贡品而风靡整个社会。《逸情楼杂记》有记,福建一痴迷于此的富翁,宁可以昂贵的一千五百金,仅仅换取一乞丐持有的一把好壶的不定期的使用权。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台湾人在大陆演绎的一出“疯狂的紫砂”的活剧,把人们追求好茶具的行为,推向了偏执癫狂的程度。面对几百年前这件陈曼生自铭的沉稳大气、工艺精绝、出类拔萃的紫砂壶,不得不感叹壶主王坫山不愧为当年的茶道高手。
此壶壶色紫里透红,泥质细润。经壶主常年爱抚、摩挲、沏泡使用后形成的包浆和茶渍,灵气尽显,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壶主整天捧壶在手,陶醉于此的沉湎状态。此壶的造型取之于竹,嘴、腹、把、钮虬曲、攀弯的造型,直取竹子的不同粗细,大小茎叶的各种结构与姿态,栩栩如生,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