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土地调控理论依据及现阶段政策目标.docVIP

加强土地调控理论依据及现阶段政策目标.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强土地调控理论依据及现阶段政策目标

加强土地调控理论依据及现阶段政策目标就土地用途而言,土地表现出资源和资产的双重性质。作为资源,土地具有自然属性,是人类必须依赖的生存条件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基本条件;作为资产,土地具有资本属性,与劳动和货币资本的结合是人类改造世界和进行物质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对土地用途侧重不同。传统农业社会偏重土地的自然属性;而现代工业社会则更加注重土地的资本属性。历史已经证明,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变更,土地不断从自然属性向资本属性转变。但由于受到土地总量的限制,这一转变过程呈现出矛盾状态,既要保证日益增长的人口生存需要,又要不断将土地转为资本用途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于是产生了所谓土地瓶颈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土地总量在两种属性之间的用途分配仍处于不断发展变动过程中,这一矛盾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全国主要地区地价水平持续攀升。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综合用地平均地价1576元/平方米,其中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分别为2481、1643、485元/平方米。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地区,地价水平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居住用地平均价高于商用和工业用地。另一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05年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与2004年相比,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减少0.30%。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公顷。另外,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灾毁耕地5.35万公顷;生态退耕39.04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3万公顷。总体而言,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耕地质量总体上也呈现下降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在土壤条件较好的东中部地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更多,土地瓶颈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土地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中土地政策的“二重性” 1.土地资源作为宏观调控对象是实践科学发展现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既要保证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粮食安全,又要确保符合经济发展必需的建设用地,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从土地供求来看,由于我国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因此在我国土地供应市场上存在一级和二级市场;而对于土地需求市场而言,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也就是说,对于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着两个制度不对称的市场,导致土地供应价格不能反映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真实价值,因此,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土地供给制度和供给结构属于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范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土地资源作为宏观调控对象,应以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和相关制度的建设为主要任务。如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覆盖面,完善国有土地出让制度,加强土地地价管理;完善科学使用土地整体规划和审批制度,充分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土地调查统计和变更调查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着手土地市场信息监测及披露制度等机制建设,通过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及技术手段实时控制全国土地资源总量、结构信息以及市场需求信息;完善土地管理的监察制度,坚决制止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等。 2.土地调控作为宏观调控手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体,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及外贸等手段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确保了我国国民经济长达20多年的平稳、持续增长。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远未完成,利率、汇率等货币领域市场化仅初露端倪,造成我国长期以来财政政策强、货币政策弱的宏观调控特点。一强一弱的政策组合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某些不稳定因素。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成为近年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因素。综合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的原因,两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其一是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未能得到有效遏制,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对产业链上游领域高投资;其二是近几年的低利率政策使资金成本过低,促使大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投资领域。 纵观宏观调控政策的弱化,土地资源的滥用、过度开发使用难逃其咎。近年来,土地收益日益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某些地区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已经占到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而由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过度依赖导致地方政府有动力使土地收入最大化,乐此不疲地征地卖地。而来自土地的收益又使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缺乏资金约束,巨额的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和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另外,由于土地供给一级和二级市场脱节以及我国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