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绪论
1.1前言
脉冲澄清池是一种悬浮泥渣澄清池,具有占地面积小,布水较均匀,水处理效果较好,利于水厂的平面布置等优点。但是,脉冲澄清池的排泥若不及时泥渣就会被带出水面,影响水质;而排泥频繁,不但悬浮区会造成破坏,对水质构成威胁,而且还耗水、耗药、耗能,对生产带来不利。新和水厂目前使用的真空式脉冲澄清池是引进法国Degremont公司专利技术兴建而成的,生产情况良好,有效保证供水水质。工作原理
真空式脉冲池的工作原理:源水从进水管流入进水室(真空室),当水位到达真空室的预设高水位时,浮球开关动作打开空气阀吸气,破坏真空室真空,导致真空室水位下降,向澄清池放水;而当真空室内水位下降到设置的低点时,同样引起浮球开关动作,自动关闭空气阀,真空泵再次使真空室形成真空,真空室内水位随之上升。如此周期性不断循环,将一级泵房的连续来水变成澄清池周期性、按一定充放比的断续进水,悬浮层泥渣在进水“脉冲”作用下有规律地膨胀收缩,上下运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净水效果。2 总体设计
2.1 设计原始数据
供给30万人城市市民生活用水。二类地区,大城市。
2.2 基本参数
二级地区大城市最高日生活用水量定额,
计划用水人数,
自来水普及率,
脉冲周期t=30s, 其中:水在真空室上升时间t0=24s 水在真空室下降时间t0’=6s,
上升流速,2.3 池体各部分尺寸计算
2.3.1各部分面积及停留时间
(1)(2),,取。
(3)。
(4)。
(5),
悬浮层停留时间,
配水区停留时间,
池中总停留时间。
2.3.2池深H
采用清水区高度,
悬浮层高度,
配水区高度,
超高,
故,总深。
2.3.3真空室
充水时真空室进入水量,即,
充水时澄清池进入水量,即,
放水时澄清池平均进水量
,
真空室需要容积 ,
采用直径为的圆柱形水箱,则有效水深h0=8.2/(π*4)=0.66m,
考虑风量漏耗、电压不稳定等原因,抽气系数采用,
抽气量。
2.3.4 配水系统
配水渠计算
流量 ,
渠道流速取,
则渠道断面 ,
取断面尺寸宽,长 。
(2)’=6s
──放水时配水管孔眼最大出流水头(水头损失),;
──放水时配水管孔眼最小出流水头(水头损失),;
──设计计算流量
──放水时最大流量,,;
──放水时最小流量,,。
设放水时配水支管孔口流速,
,其中──流速系数,
因此,。
,即,
。
取进行试算,则,
,
由此,
。
复核最小流量,──水流断面收缩系数0.64,
,即,
即与假定接近。
,采用。
故,,
。
(4)配水孔眼
直径选用,面积,
孔眼总数(个),
每根配水管孔眼数=83,
配水管长度12m
稳流板
缝隙流速取,
缝宽,
其中──稳流板块数40;
L──稳流板长度。
稳流板角度取。
(6)真空室距水面水位差
,
──水位修正系数1.1。
2.3.5 集水系统
(1)穿水集孔槽共条,间距。
槽宽,取,
式中──超载系数,──每条槽流量。
起点深度 ();
终点深度 ();
为了施工方便,采用平底,深度取。
(2)集水孔计算
采用,集水孔前淹没水深,
每孔集流量
,
按短管出流计算,取0.82
集水孔面积,
每条槽孔眼数当超载系数按计,
,
两边开孔,每边201,孔距,取。
输水渠道
设计流量当超载系数按1.2计,,
渠道流速按计,
渠道断面,取有效宽度为,水深为,
则有效断面,
实际渠道流速。
2.3.6排泥系统
(1)污泥浓缩室
容积,
其中──;
──;
──;
──。
解之得,。
泥斗只数,两斗间距,每斗容积,采用方形漏斗状污泥斗。
上部宽取,长取,斗高,
实际容积。
(2)型管,管口面积,
排泥流量,
式中,,取0.03,为排泥管长,
预留长度,
则,
,
排泥历时。
附:另在预留超高部分留2处溢流口,采用。
结束语
本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CAD的完成,直到最后的打印,每一个过程都有我从未遇见过的难题,人生的第一个设计,肯定会有很多缺陷的地方,但是走过这个历程回头再看,我更看重的是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及学习知识的满足感。最后再次感谢设计过程中给与我重大帮助的杨晓汾老师以及舍友龙坤同学。
参考文献
[1]《给水工程》严煦世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净水厂设计》钟淳昌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净水厂设计知识》崔玉川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 7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