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也包括了‘瓦拉米驻在所’
選自散文30家上 蕨路 劉克襄 作者簡介 寫作風格 故事內容 讀後心得 林信菖 瓦拉米古道是八通關古道的一段,位於花蓮縣卓溪鄉,是玉山國家公園從東部的唯一入口步道。 瓦拉米布農族語好像是蕨類植物的意思,沿途見到的蕨類非常多,所以瓦拉米原來的意義應該是說這兒像是蕨類的故鄉....。 想當然爾,蕨況勢必絕佳。因此,多年來安排蕨類探勘行程時總會被提出討論,但不知何故,總有各種藉口而打退堂鼓,所以「瓦拉米」儼然已成為蕨類小組衷心嚮往卻遙不可及的「聖地」。好不容易,在97年的八月,經翠玲夫婦的奔走聯繫,終於有七位成員勇敢的前往聖地「朝拜」,一探「蕨路」之虛實,也一圓蕨類小組多年之夢想。 ?? 遙想過去,「瓦拉米步道」是從八通關古道所延伸出的支線,是日軍為「化番勘查」所特別造出的一條古道,? ??? 時間前進同時,帶走了那時的日軍、布農族人,再帶著作者、今人前來此處,發思......突然間,我深深的體驗到,我們正站在了其中一個「時代的交替點」之上! ??? 文中最後,回歸到了現實,作者寫到了巡山員的兒子──拖依望,「拖依望」是依照著布農的種姓承襲傳統,承襲著巡山員的父親之名,也向祖先們保佑拖依望,像祖先那樣勇敢,健壯。也要跟蕨類一樣挺拔孳生不息。 讀後心得 柯瑞箕 作者藉由深刻的筆觸,描寫出歷史的過往,這是日軍為了「化番和勘查」所特別建造的一條道路,有許多的流血戰爭,發生在這邊,然而現在我們卻安然站著這,看著這些過往。 看著這篇發現到「時間」也是在做紀錄的,他藉著古蹟、古物,像我們傳達訴說老祖先的種種...今天過後,我們也會成為歷史,讓後人來省思我們。文中最後,回歸到了現實,作者寫到了巡山員的兒子──拖依望,「拖依望」是依照著布農的種姓承襲傳統,承襲著巡山員的父親之名這裡,我們再度看到時間的交合,相差甚多的時代,又再度的重疊於此,象徵著人類文明的生生不息。 資料來源 .tw/bookstoredetail.php?bookNO=118 .tw/bitstream/392440000Q/1197/1/a0000181-200712-x-14-263-320-a.pdf * * 指導老師 : 陳瑜霞 老師 組員 : 資管二乙 林信菖 資管二乙 賴俊翔 資管二乙 柯瑞箕 劉克襄,本名劉資愧,台灣台中人,1957年生。 劉克襄是臺灣當前「自然寫作」行列中的重要作家,創作歷時最久,文體類型多樣,題材內容豐富多變,文字風格多所轉折,其中又以散文創作質量最為可觀。 長年進行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並從事詩、散文、報導文學及長篇小說等各類型文學創作。曾獲吳三連獎、時報新詩推薦獎。 《關渡生命》、《紅樹林的流亡》、《後山探險》 鄉鎮漫遊、山岳探查、知性旅遊與社區營造領域探索 90年以後 《迷路一天,在小鎮》、《安靜的遊蕩》、《少年綠皮書》、《自然旅情》、《北台灣漫遊1、2集》等三十餘部 有定點自然觀察與自然教學 推廣的相關書寫 90年代中期 《旅鳥的驛站-淡水河下游的四季觀察》 、《台灣鳥類研究開拓史》、《台灣舊路踏查記》 賞鳥旅行札記,國內外荒野生態知識的傳知,環保問題的挖掘報導,歷史舊路踏查與自然誌論述 80年代 作品 風格 年代 故事開始,主角再走往瓦拉米的路上一邊尋找著稱為瓦拉米的蕨類。 這是瓦拉米嗎? 我指著一路走來,半途開始叢生於路旁,一直延伸到瓦拉米的腎蕨,國家管理員林淵源看著我指的這種矮小小蕨,卻搖搖頭說不是,這位曾是布農族獵人繼續尋找他所知道的瓦拉米,可是卻找不到他們稱之為瓦拉米的蕨類。 「拖依望」,布農族傳統,承襲祖父的名字。在最後的文章會提及的重要角色名字。 旁邊的山友都熟睡了。林淵源和他五歲的大兒子拖依望,也相著駐在所發著霉味的就棉被,露宿在屋外的草地,安然地沉睡著。 作者開始寫到關於這片山上的各個駐在所,也包括了「瓦拉米駐在所」。 我回頭凝視低矮又老舊的駐在所,這棟仍有留有鐵皮丁、馬口鐵等日據時代舊物的老房子。最早在此時居住的主人到底是哪類人呢? 以前,我都只注意到那些來往於越嶺路或古道上的重要人物,一直忘了駐在所的警備員和他們的家屬。 旅行前夕,重新閱讀一些相關資料,才對這些也常常被歷史學者所忽視的小人物,有至深的興趣。 昔日的駐在所雖然有許多設施,但是經過歲月和歷史的摧殘,如今也只是破舊的暫住屋。 寫真集裡透漏,下行緯度較低的山風駐在所,或在上行海拔相近的土葛,或米亞桑駐在所,每一地駐在所都有全副武裝的日本警備員,以及他們著和服的妻小,端坐屋前的全家福寫真照。 瓦拉米駐在所呢?目前留存的房舍顯示,他是一棟可上兩戶人家的小屋。我想,當時少說也是該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