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69 卷第8 期 地 理 学 报 Vol.69, No.8
2014 年8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ugust, 2014
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评述与借鉴
——面向知行合一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1 1 2
刘云刚 , 李志刚 , 黎 斌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州 501275; 2. 伯明翰大学地理系, 英国伯明翰)
摘要: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走出 “精致的平庸”,走向 “精致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一
点,关键是要厘清当前研究中学术与应用间的梗阻,使学术研究回到创新的源点:理论与现
实的相互激发,并破除对西方人文地理研究的模仿和迷信。为此,需要借鉴西方人文地理学
研究的成果与方法并使之根植于本土的问题和制度;需要完善本土研究机制,包括区分学会
和协会、区分学术和应用、区分学术地理和应用地理;要倡导真正的科学精神,对已有研究
保持批判性;让知识体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并适应本土知识生产的需求;让研究实事求
是、根植于地,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深度交流。只有这样,中国人文地理学方能实现知行合
一,走出殖民地理的陷阱,走上真正自主的知识生产之路。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学术与应用;知行合一;西方;中国
DOI: 10.11821/dlxb201408015
1 引言
本文是一篇命题作文,目的在于探讨如何认识并借鉴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有益经
验。为此,需要探讨什么是 “西方”,什么是 “西方人文地理学”,以及如何看待和评价
“西方人文地理学”,如何 “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如何 “去其糟粕”等等,并且需要
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特征有预先的理解。在如此有限的篇幅内,显然我们
无法穷尽以上庞杂的主题,只能凭借经验,在忽略大量细节的前提下,假设大多数问题都
已达成共识,并挑选其中最为急迫的议题展开讨论。那么,将话题集中到哪里呢?作者认
为,如何看待人文地理学学术与应用的内在统一性,这是当前中国人文地理学界相当混乱
却又相当重要的一个命题。在部分西方国家,这两者相对有效地形成了辩证的分工与合作
关系;但在中国,这两者更多地呈现为低效的二元关系,学术与应用间的关系混沌而且有
相互冲突的可能。滑稽的是,这一结果恰恰是借鉴 “西方”之后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
不少学者都指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研究比较多是 “粗糙的创新”,有思想但却没
[1]
有规范的表达、方法也不够科学;进入新世纪,一些研究则变成了 “精致的平庸” ,形
①
式上科学规范了,但创新却不见了 。为什么会这样?对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而言,
收稿日期:2014-04-12; 修订日期:2014-07-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
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NCET- 12-0571 )(12YJAGJW007) [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No No The MOE Layout Found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12YJAGJW007]
作者简介:刘云刚 (1973-), 男,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 博士, 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GD348),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
理学、政治地理学、生活空间论。E-mail: liuyung@
① 李泽厚认为1980年代之后,中国进入 “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阶段,目前仍在这个阶段;而朱学勤也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