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地震安全性评价 * * 向同行们致敬 地震安全性评价 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 请回答一个问题: 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即是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 中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 以预防为主、 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2.术语和定义 掌握基本术语与定义的科学技术内涵、应用对象 熟悉基本术语与定义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作用 了解基本术语与定义的学科背景 了解基本术语与定义相关的标准 考试大纲——公共基础部分: 1.范围 掌握确定地震安全性评价范围的原则 掌握需要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建设工程范围 熟悉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内容 了解不同行业抗震设防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需求 了解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在各类规划编制的应用 3.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分级 掌握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分级原则 掌握各等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 熟悉各等级地震安全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 了解不同行业对工程重要性与分类的标准 4.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技术思路 掌握各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技术思路 熟悉各级地震安全评价工作重点和关键技术内容 熟悉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熟悉地震环境、工程特点与关键技术内容确定的关系 了解不同建设工程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要求 了解不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特点 增补: 掌握地震区、带划分的原则 了解地震成因与地震类型 了解影响场地地震烈度分布的因素 熟悉地震烈度与地震动的关系 了解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发展与现状 了解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熟悉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主要学习材料 1.防震减灾法 2.安评条例及其释义 3.安评标准及其释义 4.局长令第7号、第8号 5.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说明 6.防震减灾法知识手册 能做安评≠懂做安评 区、带划分 潜源划分与分布函数 衰减规律表达式 分析程序编写方法 计算结果表达与设防要求确定 地震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 与 抗震设防要求 ★原则、方法、内容、结果、应用 ★问题? 防震减灾 地震监测预报 地震灾害预防 地震应急救援 和恢复重建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 工程性预防 新建工程 地震灾害预防 已建工程 设计、施工、监理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抗震设防要求 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 抗震加固 震害预测 抗震性能鉴定 非工程性预防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 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储备 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地震灾害保险 抗震设防要求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GB/T 18207.1-2000 3.3.13 地震烈度区划图:指以地震烈度(以等级表示地地震影响强弱程度)为 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件。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指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件。 地震小区划图:指根据某一区域的具体场地条件,对该区域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详细划分的图件。 地震安全性评价 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地质环境分析,按照工程设防的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CB/T18207.1-2000 3.3.15 a.地震区划图——一般建设工程 (地震区划) b.依据“ 安评”结果: 1.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两个档次: 抗震设防要求的技术知识 复核类 地震小区划 高层建筑 ( 风险水准与区划图相同) 重点城区 重要工程 不同风险水准 不同抗震设计准则 一级设防 二级设防 三级设防 地震区划(解读) 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国地震烈度区域划分图”(比例尺:1:500万) 1957年 一、编图原则: 1.曾经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同样强度的地震还可能重演; 2.地质条件(或称地质特点)相同的地区,地震活动性亦可相同。 二、性质: 1.它是一种永久性的地震危险性预测。 2.是用一个地震历史上以发生地震的最大地震烈度来描述的。 三、缺点: 1.没有考虑不同服务对象的时间要求。 2.没有考虑在地震活动演化过程中频度和强度的变化。 3.过分地强调了地震的重复性。 四、应用: 依据不同类别和不同重要性的建设工程,调整抗震设防的烈度取值。 (见59、64规范) 第一代区划图 第二代地震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