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ppt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

5、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 杜亚泉与《东方杂志》 在新文化运动开始,杜亚泉就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批评现代社会以及西方文明,告诫国人,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付出了巨大代价,相对于此,中国文明尤其优越性。梁启超也在《欧游心影录》中揭示了一战前后欧洲社会的乱象与弥漫的精神危机。 在五四运动后,思想最为深刻、名气最大的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非梁漱溟先生莫属,23岁 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蔡元培聘请先生到北京大学任教。24岁欲往衡山出家为僧,未能成志。到北京大学任教,为哲学门三年级讲授印度哲学概论。 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梁对中西方文明提出了极富原创性的看法。 梁漱溟 6、科学与人生观之争 焦点 科学是否能够解决人生观的问题,人生观是多样的还是统一的,科学有效性的限度在哪里。 科学与人生观 丁文江/ 张君劢 早稻田大学 柏林大学 政治学博士 剑桥大学 格拉斯哥大学 博士 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条件 第一,从政治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革命精神极强,极易引起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共鸣。 蔡和森手执《资本论》与向警予的结婚照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10到12岁的童工,在晚上时常被关起来,睡在他白天操作的机器之下的破布堆里;人们不必要有锐利的观察力,便可以明白:为什么《共产党宣言》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奉为圣经。此外,中国人所遇到的西方民主,只是在其担任了外国警察的角色,及保护以暴力夺取中国的权利与利益这几方面。因此,人们也无需仔细研究,便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立即可以完全接受马克思对西方民主的伪善所作的藐视性抨击。” —— 斯诺 第二,五四运动时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一战是对传统西方文明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一次大暴露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一方面,使某些中国人更加坚守中国文明的旧途; 另一方面,使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探寻突破传统的新路。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及博大、切实的思想特征,为迷茫中的人们提供了解难释疑的思想武器。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阶级基础。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陈独秀、李大钊等; 以陈独秀为例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 以毛泽东为例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等 当时,远在法国留学的周恩来,为了坚持马克思的观点,竟和无政府主义者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因为有人诽谤《共产党宣言》,一向文雅的周恩来竟会勃然大怒。 2.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一大” 会址 确立党的名称 制定党的纲领 明确中心任务 选举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成为红色旅程的伟大起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这种实践性的品格。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中国革命斗争由无到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 新的领导核心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革命纲领 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 新的前途 3、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 —毛泽东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五、现代学者对新文化及五四运动的再评价 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90多年,其中内含的思想因子在酝酿成熟之后的年代中,通过中国人的社会政治行动,直至国家形态、政府形式的消长、起落,绽露出来,其利、其害昭然若揭。 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中的激情、纷扰、焦虑、危机已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次平息,后代学者们立足这么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已有冷静、客观地深入评价这次思想文化及政治事件的可能。 林毓生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文学士,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荣誉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