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前言-山西煤炭建设网.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前言-山西煤炭建设网

成庄矿大采高工作面地表移动特征研究 闫海琴 (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矿,山西 晋城 048021) 摘要:成庄矿通过5310大采高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建立与观测研究,初步掌握了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特征,为大采高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留设保护煤柱及“三下”采煤方法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大采高工作面;地表移动特征;研究 0 引言 地下煤炭采出后,破坏了地层内部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采空区顶板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弯曲下沉,乃至断裂充填采空区。当采空区面积达到一定范围时,这种移动和变形便波及至地表,导致地表出现下沉、裂缝甚至塌陷,严重威胁着地面建(构)筑物和重要设施的安全,因此“三下”采煤时,需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地表移动特征,确保地面和井下的安全。 1 基本概况 成庄矿5310工作面是成庄矿第一个大采高工作面,工作面地表位于老家村以东、刘河村以北,走向长2 560 m,倾斜长246 m,煤层总厚5.75 m,工业储量524×104 t,可采储量5 082 906 t。该工作面主要受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控制,向斜轴部距切眼140 m~231.5 m左右,背斜轴部距切眼1 130 m~1 139 m左右,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中等类型,受区域煤层沉积环境及地质构造发育影响,局部区域煤厚变化较大。工作面停采线以南122 m~147 m有2趟35 kV高压输电线路穿过工作面。为掌握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特征,矿井在该工作面地表建立了岩移观测站,对地表移动特征进行了观测和研究,为大采高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留设保护煤柱及“三下”采煤方法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2 观测站布置及观测方法 2.1 观测站布置 在工作面倾向方向设置两条倾向观测线[1]、走向方向上设置一条走向观测线,倾向观测线长均为315 m,走向观测线长750 m,共布置测点59个。 2.2 观测内容及方法 2.2.1 观测内容 a) 设站后至停采线200 m影响前15 d~20 d,与控制网连测,独立进行两次,两次观测点位误差小于7 cm,高程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b) 至停采线200 m影响前10 d,独立观测两次,两次时间间隔小于5 d,坐标不低于5″导线的精度,高程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同一点坐标、高程差小于10 mm; c) 工作面推进至停采线200 m左右,每5 d进行一次四等水准测量; d) 地表点下沉达到10 mm后,每5 d进行一次四等水准测量; e) 工作面推进至停采线120 m左右,每10 d进行一次测量; f) 工作面停采后独立观测两次,坐标不低于5″导线的精度,高程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g) 地表移动稳定后每月观测一次,监测是否完全移动。 2.2.2 观测方法 a) 连接测量 利用5个四等已知点同7个观测站控制点组成12点的GPS控制网[2],按照D级网的精度进行施测,平差计算后得到各控制点的平面坐标,之后用2″级全站仪进行常规检核。高程采用三等水准连测观测站控制点间的高差,利用4个2″级全站仪测回并往返测量三角高程(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合格后改用三角高程测量); b) 高程测量 采用J2型全站仪以两个测回测竖直角,往返测量高差的允许互差: △h=8+0.1L,(1) 式(1)中,△h为往返测量高差的允许互差,mm;L为两点间水平距离,m; c) 日常记录与描述 在采动过程中,及时记录和描述地表出现的裂缝、塌陷形态和时间、每次观测时工作面位置、实际采出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顶板塌陷情况、煤层产状、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等。 3 地表变形动态特征分析 a) 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3]: Wn=Hn0-Hnm,(2) 式(2)中,Wn为n点的下沉值,mm;Hn0为首次观测时n点的高程,mm;Hnm为m次观测时n点的高程,mm; b) n号点至n+1号点间的倾斜: ,(3) 式(3)中,in~(n+1)为n号点至n+1号点的倾斜,mm/m;;ln~(n+1)为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距离,m;W(n+1)为n+1号点的下沉量,mm;Wn为n号点的下沉量,mm; c) n点附近的曲率,即n-1号点至n+1号点之间的曲率: ,(4) 式(4)中,K(n-1)~n~(n+1)为n号点附近的曲率,mm/m;i(n+1)~n、in~(n-1)为n+1号点至n号点和n号点至n-1号点的倾斜,mm/m;l(n+1)~n、ln~(n-1)分别为n+1号点至n号点和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距离,m; d) n号点的水平移动: Un=[(Xnm-Xn1)×cosα+(Ynm-Yn1)×sinα]×1 0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