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种新型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突变小鼠无显著骨组织变化.doc.doc

建立一种新型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突变小鼠无显著骨组织变化.doc.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立一种新型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突变小鼠无显著骨组织变化.doc

建立一种新型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突变小鼠无显著 骨组织变化 王宇英1,张 琰2,祁进伟3,尹兆光4(1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省杭州市 310036;2石家庄场站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3石家庄市灵寿县医院泌尿外科,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500;4唐山市滦南县医院外一科,河北省唐山市 063500) 引用本文:王宇英,张琰,祁进伟,尹兆光. 建立一种新型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突变小鼠无显著骨组织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6): 6861-6867.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6.003 ORCID: 0000-0001-9124-4489(王宇英)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凝血因子Ⅴ:位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交汇点,能够加速和促进凝血酶原的激活和凝血酶的生成。活化的凝血因子Ⅴ被活化蛋白C蛋白水解而失活,在凝血酶形成的调节机制中至关重要。 R506Q/R679Q:凝血因子Ⅴ的失活与其重链上的3个位点arg-306,arg-506,arg-679的突变密切相关。当基因位点上的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编码氨基酸的谷氨酰胺被精氨酸替代,形成了基因突变。突变后导致凝血酶对活化蛋白C产生活性抵抗,使血液的凝血功能异常,形成血栓倾向和高凝状态。文章将调查第506位和679位的同时突变R506Q/R679Q突变对骨坏死产生的功能和影响。 摘要 背景:研究显示,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在自发性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比健康对照组和继发性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高,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此吻合。凝血因子Ⅴ的失活能够加速和促进凝血酶原的激活及凝血酶的生成。其重链上的3个位点arg-306,arg-506,arg-679的突变导致血栓倾向和高凝状态。文章将调查第506位和679位的同时突变R506Q/R679Q对骨坏死产生的功能和影响。 目的:建立凝血因子Ⅴ第506位和679位的谷氨酰胺至精氨酸(Factor VR506Q/R679Q)点突变小鼠模型。 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Factor VR506Q/R679Q点突变打靶载体,将其线性化后电转到胚胎干细胞中,然后筛选G418抗性的胚胎干细胞克隆进行胚泡显微注射,将注射好的胚泡移植至同期发情的假孕受体母鼠输卵管内,获得携带双侧LoxP基因的Chimera小鼠。将突变鼠与CMV-cre转基因鼠杂交后,得到只含Factor VR506Q/R679Q的点突变鼠。PCR法进行基因型鉴定后,将突变小鼠和野生小鼠的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空骨陷窝率等进行比较,对其骨组织情况及骨量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与野生鼠相比,Factor VR506Q/R679Q点突变鼠胚胎及生后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异常,骨量及空骨陷窝率并无显著变化;②结果提示,成功建立了凝血因子 Factor VR506Q/R679Q点突变小鼠,但突变小鼠并无显著骨组织变化。之后的研究应关注在外加因素刺激下突变小鼠的骨坏死诱发率。 关键词: 组织构建;骨组织工程;基因突变小鼠;凝血因子Ⅴ;显微注射;动物模型;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主题词: 模型,动物;基因;血液凝固因子;组织工程 基金资助: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Q13H060003) Establishment of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 with coagulation factor V mutation, but with no obvious changes of bone tissue Wang Yu-ying1, Zhang Yan2, Qi Jin-wei3, Yin Zhao-guang4 (1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Changzhan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 Shijiazhuang 050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3Department of Urology, Lingshou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 Shijiazhuang 050500, Hebei Province, China; 4First Department of Surgery, Luannan Hospital of Tangshan, Tangshan 063500,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Blood co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