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绪论土力学地基与基础的概念与地基基础有关的工程问题本课程的
绪 论
土力学、地基与基础的概念
与地基基础有关的工程问题
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建议
学科的发展简况
一、土力学、地基与基础的概念
1、土:土是地表岩石经长期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等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逐渐破碎成细小矿物颗粒和岩石碎屑,而形成的松散堆积物。
土在工程中的应用 (1)作为建筑物地基
(2)作为建筑材料
(3)建筑物周围环境
2、土力学:是一门研究土体的科学,研究土的应力、应变、强度、稳定、渗透特性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学科。
3、地基:建筑物建在土层上,受建筑物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
地基分类:
天然地基:地基土未经加固处理,直接支承建筑物的。
人工地基: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对地基进行人工加固处理的。
4、基础:将结构物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按埋深分为:
浅基础:埋深小(荷载小、土质好)
深基础:埋深大(荷载大、土质差)
5、土力学、地基与基础的关系
二、与地基基础有关的工程问题
(一)变形问题
1、意大利比萨斜塔
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因地基土层强度差,塔基的基础深度不够,再加上用大理石砌筑,塔身非常重,1.42万吨。500多年来以每年倾斜1cm 的速度增加,比萨斜塔向南倾斜,塔顶离开垂直线的水平距离已达5.27m,比萨塔的倾斜归因于它的地基不均匀沉降。
2、苏州市虎丘塔:
虎丘塔位于苏州市落成于宋朝。
1980年虎丘塔现场调查,当时由于全塔向东北方向严重倾斜,塔顶离中心线达2.31m,底层塔身发生不少裂缝。虎丘塔地基为人工地基,由大块石组成,块石最大粒径达1m。人工块石填土层厚1-2m,西南薄,东北厚。下为粉质粘土,呈可塑至软塑状态,也是西南薄,东北厚。地基履盖层相差悬殊。
(二)强度问题(地基滑动)
1、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
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严重倾倒,是地基整体滑动强度破坏的典型工程实例。
1941年建成的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由于事前不了解基础下埋藏厚达15m的软粘土层,初次贮存谷物时,就倒塌了,地基发生了整体滑动,建筑物失稳,好在谷仓整体性强,谷仓完好无损,事后在主体结构下做了70多个支承在基岩上的砼墩,用了388个500KN的千斤顶,才将谷仓扶正,但其标高比原来降低了4m 。
(三)渗透问题
1963年,意大利265m高的瓦昂拱坝上游托克山左岸发生大规模的滑坡,滑坡体从大坝附近的上游扩展长达1800m,并横跨峡谷滑移300-400m,估计有2-3亿立方米的岩块滑入水库,冲到对岸形成100-150m高的岩堆,致使库水漫过坝顶,冲毁了下游的朗格罗尼镇,死亡约2500人,但大坝却未遭破坏。
1998年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时,万里长江堤防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一些地方的大堤垮塌,大堤地基发生严重管涌,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威胁。仅湖北省沿江段就查出4974处险情,其中重点险情540处中,有320处属地基险情;溃口性险情34处中,除3处是涵闸险情外,其余都是地基和堤身的险情。
(四)成功的案例
赵州桥:基础建在粗砂层上,容许承载力550KPa,反算基底压力500-600KPa.
三、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建议
内容:
1、土的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2、土体受力后的变形与稳定性问题;
3、工程应用的要求和措施,主要是地基设计与处理。
学习建议
1、理论学习:掌握理论公式的意义和应用条件,明确理论的假定条件,掌握理论的适用范围;
2、试验:了解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的基本手段,重点掌握基本的土工试验技术,尽可能多动手操作,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
3、经验在工程应用中是必不可少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以便能切合实际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四、学科发展历史
土力学是利用力学知识和土工试验技术来研究土的强度、变形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既是一门古老的工程技术,又是一门年轻的应用科学。古人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宫殿、庙宇、堤坝、大运河、桥梁等,都为本学科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经典土力学的基础。然而,这些仅限于工程实践经验,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土力学的系统理论始于18世纪兴起工业革命的欧洲。经过17、18世纪很多学者的研究,初步奠定了土力学的理论基础。但直到1925年美国著名科学家、土力学奠基人太沙基归纳前人的成就,发表了《土力学 》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土力学的基本内容,土力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方法的改进与测度技术的发愤以及本构模型的建立等,以迎来了土力学发展的新时期。现代土力学主要表现为一个模型(即本构模型)、三个理论(即非饱和土的固结理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