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弃儒从商”现象试析.docVIP

《聊斋志异》中“弃儒从商”现象试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中“弃儒从商”现象试析   《聊斋志异》中“弃儒从商”现象的出现不仅因为明末清初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及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且也与作者自身生活经历有关。“弃儒从商”现象在《聊斋》中主要表现为书生长期困于科举不得志而放弃读书从事商业经营;摆脱经济窘迫的局面而从事盈利相对较快的商业;继承家业等。这种现象中出现的儒商恪守伦理纲常,保持书生的气度与风采,讲求仁义,使良好的美德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弃儒从商”现象的出现促进了思想上的变革: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从侧面抨击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聊斋志异》(下文简称“聊斋”)自问世以来便备受世人瞩目,人们对《聊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蒲松龄所构筑的鬼狐世界及其内涵、艺术特色、鬼狐形象等。这其中也有不少对书生的研究,但对书生人生道路转变研究深入者甚少。书生与科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能够中举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书生往往是理想不能实现,一生潦倒。这些久考不中的书生就开始探索新的人生道路,“有些弃儒从道,有些弃儒从商。”自古以来,书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心理优势,在传统观念中比较轻视商人。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经济上的这些变化逐渐地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一部分读书人已经不把考取功名当作唯一的成功途径,在选择人生道路时出现了一些转变。《聊斋》一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其中大约有十篇左右的文章出现了“弃儒从商”的现象。比如说《雷曹》中的乐云鹤“潦倒场屋……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赀小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作家的虚构还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书生们丢下书本从事以前轻视的商业?他们成为商人后又有什么特征?作者自身对“弃儒从商”现象有什么样的看法,持什么样的态度?这种现象的出现又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是十分值得去探究的。   一、《聊斋》“弃儒从商”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蒲松龄在《聊斋》中所描述的“弃儒从商”现象并不都是虚构的,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在现实的基础上描绘出来的。这种现象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在小说中的反映。自古以来统治者为了维护中央集权,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明末清初的统治者亦是如此。清世宗雍正帝曾说过一段话:“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清世宗实录》五十七卷)   明末清初,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城镇经济繁荣。但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茶叶、丝织品等成为商品,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4000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由于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品官,二品客”(《喻世明言》第一卷)的说法。一些久考不中的穷苦书生开始通过从事商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再?⒖凭倏际宰魑?唯一的人生出路。现实中这种特殊的现象得到了小说家们的关注,于是就把这种现象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弃儒从商”现象不仅出现在蒲松龄的《聊斋》中,在“三言”、“二拍”、《儒林外史》中也有大量描写。   (二)作者自身的原因   蒲氏一族虽然不是名门望族,却世代都是读书人。蒲松龄的父亲蒲??,自幼好学,为求得功名走上科举之路。但是科举失意后,便选择了放弃儒业,走上了经商的道路。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家境颇为殷实。但是经过明清易代的战乱,年纪渐老而无心经营,再加上子女众多,家境日渐衰落。他亲自教孩子读书,将复儒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蒲松龄是兄弟中最勤学的,一生位卑家贫,可谓是一位标准的穷书生。“蒲松龄困于场屋,大半生在缙绅人家坐馆。”经历过科举失意,再加上生活困苦,后半生在艰辛坎坷中度过。直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在科考途中奔波了一生的蒲松龄终于获得了岁贡的功名。当时他已年逾古稀,没过几年就与世长辞了。他这一生虽然只获得了岁贡的功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完成了父亲复儒的心愿。《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尽大半生时间陆续创作出来的。他亲自撰写序文,自述创作的苦衷,序文情词凄婉,意蕴深沉。因此,我们从蒲松龄的家庭,出身,经历以及《聊斋》的创作中不难得出:《聊斋》中“弃儒从商”现象的出现有其父亲弃儒从商的缩影,也有对自己科举不得志,生活困苦的反映。   总之,《聊斋》中“弃儒从商”现象的出现是社会以及作者本人的经历双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