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和社会教学心得体会2013.3.16.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德和社会教学心得体会2013.3.16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培训内容加深了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一是进一步让我们明白了品德与社会一定学习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应发生的一些变化;二是要求教师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对于统一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为提高教我的课程意识有重大有意义。三是理解课标的内涵要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四是“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五是“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六是“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的积极设计者即大家经常谈到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排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该部分具体阐述各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就是用明确的行为动词阐述学生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应达到的目标。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为了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实现,需要在国家课程标准中附带提供推广或实施这一标准的建议,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 基于以上的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B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C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D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此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内涵可以广义的概括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为品德与社会这门德育课程制定的,它规定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的性质,明确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目标内容和框架;是本学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小学中高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要达到的的基本要求。这种规定对于课 程标准的功能作了很好的定位,便于我们在实践中理解应用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国家解放以来,编写教材、管理和评价教学的依据一直采用的是教学大纲,值得骄傲的是到了1997年我们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首先改用了课程标准,充分证明德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2002年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各门学科都纷纷制定了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为什么我国要用课程标准取代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呢?我们要理解和把握好教材,首先应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二者的区别有所了解。   二、加深了我对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一是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本课程定位,他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可见,它是在中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科的基础上,并与初中的《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课相衔接。同时,还有两个方面给课程定性,一是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一是从课程类型看,具有综合性。课程标准在这部分第二段进一步说明了本课程的特性: 二是这学科的综合性。本课程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它包含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别于过去分科课程的特性。《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人文)地理环境等教育作了有机的融合。这种综合是一种内在的有机整合,这种综合产生的是一种“化合物”,一种“合金”,而不是拼盘。表现在教材中,要求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构建,实现各种相关教育的整合,而不是各种教育的拼盘。   三是经验性。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