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几个议题(续).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悲剧的几个议题(续)

以悲剧为中心的几个重要议题 从两个向度探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1、悲剧主人公的性格(介于完美的人与坏人之间的一种人):不完美——过错【过错与后果之间的不平衡,让人怜悯】;普通人——与观众相似【相似让人害怕】; 2、意外的事件又符合因果关系(必然律或可然律原则) “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 “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 ——强调普遍性就是强调必然,远离偶然性。 “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 1、完整:有头有身有尾 2、秩序与规律性:a、必然律 b、可然律:“‘可能’的一义就是那个并非必假的。另一义就是那个真的。又一义是那个可能是真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的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的原则,这种前后环节的关系可以在他的《诗学》中找到其他观念的呼应 1、“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诗学》第九章) 2、“与其说诗的创作者是‘韵文’的创作者,毋宁说是情节的创造者”(《诗学》第八章) 情节中的两个成分:突转和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情节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是突转和发现同时发生。 “不可能但可信的事”——按柏拉图的说法就是虚构,是没有合法性的 “有些悲剧却只有一两个是熟悉的人物,其余都是虚构的;有些悲剧甚至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物,例如阿伽同的《安透斯》,其中的事件与人物都是虚构的,可是仍然使人喜爱。”(《诗学》第九章) 由悲剧展开的延伸议题:悲剧和宗教、文化的关系 一、就其和宗教关系来说,古希腊悲剧是异教精神的体现,为什么?在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的剧作中,常常描写不可抗的盲目的命运,包括神的专横与残忍。 神未必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埃斯库罗斯等人的悲剧往往有着阴郁的色调。 二、在中国、印度包括希伯来人的文化中,也许是另一幅模样。例如中国的儒家精神,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 强调理性,强调道德承担。 中国、印度、希伯来人的文化对悲剧的拒绝 1、《赵氏孤儿》的特点,孤儿因程婴用自家儿子调包得救,最后杀了仇人屠岸贾。 比较一下《哈姆雷特》,同样是复仇的故事,但哈姆雷特在完成复仇的同时也死了,剧中人物不仅仇敌叔父死了,母亲也死了。 在朱光潜看来,《赵氏孤儿》其实把悲剧题材写成了喜剧。 2、印度迦梨陀婆的《沙恭达罗》也是类似的例子,相爱——失忆——恢复记忆——破镜重圆 例如《约伯记》反映的希伯来民族精神,不是走向悲剧体验,而是走向宗教信仰 1、《约伯记》的梗概: 正直的约伯——相信撒旦——儿女死去、丢失牛羊——“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后来有更大的灾祸(重病、毒疮)——耐心动摇——向神提问、神向他提问——为宇宙的奥秘而虔诚——把自己谦卑地奉献给上帝——获得加倍的赏赐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约伯责难、质疑上帝的地方,如果换成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他们会就此止步,仅仅停留在悲剧观念上,不至于来一个醒悟再到虔诚的转变,更不会从逆境到顺境的转变。 是否可以说,象基督教这样的宗教观念会阻遏、抑止悲剧观念的发生 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莎士比亚。朱光潜认为 “至少在悲剧里,莎士比亚几乎完全活在一个异教的世界里……从他那些条顿民族的祖先那里继承了悲剧的精神,那些古代的条顿人居住在阴暗的北方,与严酷的气候和狂暴的大海搏斗,随时担心着魔怪和巨龙的侵袭。莎士比亚的悲剧世界里有女巫、魔法师、鬼魂、妖怪和魔鬼……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没有一个具备真正基督徒的感情,没有一个相信来世。”(《悲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2,页444-445)所以朱光潜径直说“宗教不利于悲剧。” 思考1:悲剧之所以让人称道也许就在于其中的“挫败”,并且是必然的挫败 象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的剧中人物往往因为过失,左冲右突之后仍旧受制于命运,象《俄狄浦斯王》中贯穿始终的均是不可捉摸的命运。 思考2:悲剧中人物的过失引起的苦难激发起我们的怜悯和恐惧,但又带来了这种情绪的净化,如何理解? 1、如果说,我们都能同意,欣赏悲剧不是出于恶意,也不是出于道德的同情,但如此惨烈的结局为何没有引起我们的拒斥?或者说没有最终拒斥? 柏拉图:“在哀悼里,在悲剧和喜剧里,……痛感都是和快感混合在一起的。” 2、此中是否激发起了某种可以称之为生命力的东西?譬如可以名之为崇高感。 按康德的说法:崇高感是生命力的阻遏而后带来生命力更强劲的喷射。 “悲剧”在当代的困难与意义 当代文化的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