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意识.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家思想意识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31章) 老子认为战争乃不祥之事,是人民所厌弃的,有道的明君,或者以“道”辅佐人主得人,都不应该轻易用兵。并且,发生战争的原因大都是因为统治者过多的贪欲,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之心,才会发动战争,用武力去掠夺和奴役别人。所以,老子反对战争。但是,万一不得不用兵,也要淡然处之,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可洋洋得意,以此为荣。 大道流行,人民都纯朴自然,无知无欲,一片幸福和平的景象。老子之所以会有这种理想,是因为统治者的“有为”使社会出现了许多弊端,产生了不平等的现象,所以,老子要效法自然,使社会自然化。 1.少私寡欲 2.为而不争 3.守柔处弱 人要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知足常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77章)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罪恶,一切祸乱,都起源于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而发生的相互争斗。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73章)、“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这就是所谓的“不争之德”。 为人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保持“为而不争”的美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刚的东西容易折断,柔的东西反而难以推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而是柔弱者 老子告诉我们,不仅治国要无为,而为人也要“为而不争”,顺应万物,守柔处弱。所以,老子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认识“道”,理解“道”,更主要的是,如何去顺应“道”,如何去利用“道”。 老子强调人的生命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的自然生长,彼此和谐的相处;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限制自身的欲望和滥用智慧,以实现自我与他人,精神和肉体的和谐统一。所以,人应该用“静”和“无”的方法去欲去智,含“德”体“道”,回复到纯真朴质的状态,以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道 “道”最原始的解释,就是“道路”,引申一步就可以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轨迹”,也就是“事物的规律,本质”。 老子之“道”,来源于自然,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并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道”创造了万物,又引导万物运行;万物源于“道”,又依道而行。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唯“道”是从,“无为而治”。 《老子》全书81章几乎章章说“道”,“道”字前后共出现了74次,可见,“道”在《老子》一书中的地位。 无名无形 道是物质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 《老子》第一章中也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所以说,“道”是无名的,只可感知,不可言说。 一、永远存在 二、永远运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的“道”,并不是世间的一种或一类事物,它看不见,摸不到,只能去感知,去领会,然而,它又是永远存在,永远运动的物质实体。所以说,老子的“道”是一种恍惚不清的真实存在,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 关于老子的“道”,王力先生有这样的论述:“老子之道,以自然为来源;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以返始守柔为处世之方。 “自然”为老子之“道”的本质特征,“无”和“有”是老子的“道”的基本属性 老子的“道”:?天地万物的根本,这是“道”的本质。同时,它又具有规律和准则的内涵。作为规律,它指引万物“自然”的运行;作为准则,它引导人们“无为”的去生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成功遂事而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即对立统一和循环运动 相反相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章) 物极必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8章) 由反入正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22章) 返本归初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16章) 防正转反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1章)。 “道”除了具有规律的内涵之外,它还被人们当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然而,“道”毕竟是不能直接接触到的,只能为人所感知,所以,它作用于现实的意义,就由“德”来完成。 如“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1章) ,“道”在物中,便是物的本性,可称之为“物之德”;“道”在人中,便是人的本性,可称之为“人之德”。因此,人只有体现了“道”,才具有一种德性。 人需要在内心进行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德”符合“道”,符合“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 这实际上是强调生命主体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