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潜在吸收能力
專題討論報告 知識吸收能力:概念化和測量的新見解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New insights for it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指導老師:黃識銘 博士 學生:碩專行流二甲(第二組) NA1D0018 周紋夢 NA1D0007 楊爭怡 NA1D0006 陳姿利 * 報告大綱 摘要 前言 文獻探討 研究設計 實證分析結果 結論與主要影響 * 摘要 吸收外部知識的過程,在企業中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創新要素,且在競爭環境中適應變化。 本文的目的是透過建立和驗證兩個尺度來促進文學吸收能力,並配合合理透徹分析的文學,以衡量吸收能力結構的關鍵組成部分。 這項研究包括952家西班牙企業的樣本,來驗證多項尺度滿足心理特性的文學需要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研究結果確認建議尺度的有效性,並支持其合併為一種來衡量吸收能力的常用儀器。 * 這場爭論背後的目的,是編制一個最先進的吸收能力結構,從過程的角度來看,為客戶提供了嚴格概念化充分的理論,並制定可靠的、有效的尺度操作測量及其關鍵零部件。 因此,本研究構建兩個多方面測量模型的潛在和實現吸收能力,允許延伸和經驗驗證Zahra和George(2002年)的理論貢獻。為了進一步嚴格的實證驗證尺度測量,研究應用於驗證性因素分析,利用結構方程模型(SEM),提供了證實的方法論保證。 * 前言 文獻探討 (一) 吸收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Cohen Levinthal (1990)所提出,其強調組織吸收能力是由三方面所組成的,首先是組織對於有價值新知識的取得能力,其次是組織對於有價值新知識的消化能力,最後是組織對於有價值的新知識的操作運用能力。 藉由這三方面的取得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及操作運用能力,形成了組織的吸收能力。且組織的吸收能力愈高,對外在環境的經營掌握能力也愈高。簡言之,吸收能力指的是組織吸收外部新知識的能力,是組織獲得並再加以利用外部新知識的關鍵性創新能力要素。 文獻探討 (二) Zahra George (2002)將吸收能力定義為建立在組織的日常營運及流程下,組織取得(acquisition)知識、消化(assimilation)知識、轉換(transformation)知識及利用(exploitation)知識,藉以產生適應環境變遷的動態能力。其認為吸收能力的四構面分別扮演著不同但互補的角色,吸收能力四構面對於吸收能力分別會產生不同的利益(yield) Lane Lubathin’s(1998)也是隱含上述同樣的觀念,若學生有較廣泛的知識基礎,學生就可以從老師身上獲得更多的知識 * 文獻探討 (三) Lane, Koka Pathak (2006)對吸收能力下了另外一種新定義,即吸收能力是組織運用擁有外部知識經過三個連續階段的能力:(1)經由探索性學習認識與了解潛在有價值的外部新知識、(2)經由移轉性學習消化吸收有價值的知識、(3)藉由利用性學習來消化知識進而創造新知識及商業產出。 Todorova Durisin (2007) 吸收能力是組織藉由認知價值、取得、消化或轉換以及運用外部知識的能力。 * 文獻探討 (四) Zahra George (2002)將以上的四個構面分為兩個階段,取得與消化能力稱為潛在吸收能力(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bility, PACAP),轉換、利用能力稱為實質吸收能力(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RACAP)。其認為潛在吸收能力與實質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