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童心说》ppt.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童心说》ppt

* 【明】李贽 教学目标 1、读懂原文。 2、了解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3、《童心说》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是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读懂原文。 教学难点: 了解《童心说》对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具有的积极意义。 反理学思潮的兴起,主要在于反对禁欲主义观点。南宋时的陈亮、叶适等已开始反对。到了明清之际,王夫之、戴震等人更指出“天理”是离不开人欲、人情的,并控诉了道学家们“以理杀人”的罪状。 学习李贽《童心说》,首先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史背景,即针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背景介绍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一、“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二、“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三、“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 李贽(1527—1602),本姓林,原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明福建泉州晋江人,回族。主要生活在明代封建专制集权主义走向极端,理学教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26岁考中举人,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以后做了20年小官,50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辞官。李贽辞官后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晚年著书讲学,对当时耿定向之流的道学家多所揭露,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也作了激烈抨击,因而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 李贽简况 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下令逮捕他入狱,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李贽在拘押北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 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童心说》 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李贽简况 龙洞山农为《西厢记》作序的结尾说:“聪明的人不要以为我还有童心就行了。”童心,就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不可保留,就是认为真心不可保留。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就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 1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很快丧失呢?大概是当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见闻从耳目灌入,并且在心里把它当做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长大之后,又从见闻中获得一些道理,而在心里把这些道理作为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 2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久而久之,懂得的道理、所见所闻日益增多,那么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渐扩大,这时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要去发扬光大,这样童心就便丧失了;知道恶名是可耻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童心也就丧失了。人的道理、见闻,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读书呢!即便他们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纵使多读书,他们也是以此保护童心,不使它丧失。绝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蒙蔽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义而蒙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来蒙蔽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