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政治制度1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一)
1.秦汉以来至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秦】(BC220-BC206年) 强化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2-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掌行政)、太尉(掌管军队处理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其下设九卿,如丰常(宗庙礼仪)、郎中令(宫廷警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廷尉(司法)、治栗内史(全国财政税收)—户籍制度。中央常备军外加地方预备军,中央军是禁军有南北军组成,守卫京师。地方军有郡都尉或王国中尉主管,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地方官员无权调动军队,需有虎符才可发兵,皇帝对军事官员有任免权。刘邦令萧何在《秦律》基础上去夷三族及连坐法,增加兴、户、厩律三章,称“九章律”。
汉武帝时(强化中央集权):中央设1-建立中朝机构,扩大尚书台权利,削弱丞相权利。中外朝的形成,加强了皇权,消弱了相权,达到了权力的集中。(有尚书、中书、侍中组成的内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有丞相为首的外朝演变为执行机构)2-京师设司隶校尉。章纠察京师百官(除三公)和三辅、三河(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3-地方加强控制故设刺史,除了京师直辖区以外的13个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官吏和郡国诸侯。—“以内制外,以小制大”。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4-察举制。汉初,一是军功地主,二是郎官才有资格出任官职(任子、资选)。汉武帝时,将举孝廉定为制度。兴立太学,凡考试合格者授官,采取“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策试等制度选拔人才,充实和加强了统治机构。5-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削弱诸侯王国权利,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东汉】(25年-220年)
东汉初年对政府机构与职能进行调整的核心是维系专制主义的皇权,通过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和强化监察机构,完成了中央政府的重建和调整工作,通过固定州刺史治所和废除郡国都尉,完成了地方政府的建制。
中央:1-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加强尚书台权利,削弱三公权利,司徒即丞相管民政,司空即御史大夫不管监察,改管水利工程,太尉管军事,三公职高,徒有虚名。尚书台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实际上已经成为核心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是受命办事,三公其他官员,得皇帝批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才可参政。2-监察制度。御史中丞,负责御史台监察百官,权利仅次于尚书令。司隶校尉,东汉复制,兼领一洲,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事务,即是京官,又是地方官,“无所不咎,唯不察三公”。此举是皇帝抑制权臣和贵戚之用。州刺史,在司隶校尉辖区外分十二州,设刺史,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收归刺史,东汉中后期,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且固定州刺史治所,可以处理地方事务,不通过三公,直接向皇帝负责,(州郡县三级)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废除郡国都尉制,为防止地方官员发动武装叛乱,取消了管理地方军事的武官,废除都尉制度,此举虽减少了地方官员拥兵自重的隐患,有利于中央集权,但整体上削弱了国家军事力量。东汉后期,外戚擅权,宦官专权。
【曹魏】(三国时期从220—约260年)[魏晋南北朝(220-581)]
中央:设中书监、令,分尚书之权,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雏形,中书省取代尚书省参与决策,使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
地方:将汉末州牧制度固定化,正是形成州郡县三级,州刺史成为地方行政官。
军事:为把军权集中于中央,设都督,中央官,统领中央军,曹丕时建立都督制,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
选才: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中正官,记资定品,不仅是选官制度而且还兼具考课官吏作用,往往中正官被士族大家垄断,而中正又把门第作为品评的唯一首要条件,因此成为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制度铺平了道路。
【两晋】(西晋265年-316年、东晋317年-420、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
西晋时,诸侯王权利不断加强,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反而削弱了皇权的统治。门阀制度在此时形成,这与西晋王朝在士族官僚的支持下通过政变取得政权有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东晋时,门阀政治进一步发展,超过了西晋。“王与马,公天下”。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导致了皇权同士族之间的矛盾加剧。(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十六国后期,大多建立的是以“胡”为主的胡汉联合统治,政治基本没有什么突出变化和作为,残暴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财富,各政权争战不休。
【南朝】(420年-589年) 宋、齐、梁、陈 中央集权的强化、门阀制度的渐衰
制度方面,把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等中央管制进一步发展,至梁武帝时,中枢权利机构已具备:尚书省“出纳王令,敷奏万机”,转化为一般办事机构。中书省“且权日重,起草诏书,接受机要大事”,长官监、令。门下省,西晋设,南朝延用,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在皇帝身边服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