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的攻击
第三节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二、儿童攻击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攻击行为起因的发展变化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引起儿童攻击行为的前提条件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婴儿和学前早期儿童的攻击与冲突主要是由物品或空间争夺引起的,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而引起的攻击所占比例很小。 进入学前期,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游戏规则、行为方式、社会性比较等)引起的儿童之间的攻击行为逐渐增多。 4岁半时,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引起的攻击行为与由物品和空间问题引起的攻击行为首次达到平衡。 第三节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二、儿童攻击发展的基本模式 (二)攻击类型的发展变化 1、敌意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的比较 2、言语攻击与身体攻击的比较 第三节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1、敌意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的比较 哈吐普研究结论: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攻击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攻击呈增多趋势。 张文新等人研究发现,小班儿童的工具性攻击显著地多于敌意性攻击;中班儿童的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行为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次数极显著的多于工具性攻击。 三个年龄组儿童敌意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的次数 类型 小班 中班 大班 工具性攻击 73 52 51 敌意性攻击 36 48 79 第三节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2、言语攻击与身体攻击的比较 研究发现,儿童在2~4岁间,攻击形式发展的总趋向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3岁左右,儿童的踢、踩、打等身体攻击逐渐增多。3岁以后,身体攻击的频率降低,但同时言语攻击却增多了。 第三节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三、儿童的意图认知及其对攻击行为的调节的发展 (一)攻击性与非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差异 道奇的研究表明,当同伴的意图明显显露出来时,攻击与非攻击性儿童都能根据这一动机相应的改变其报复行为。 只有在意图模糊不清的条件下,攻击性与非攻击性男孩才会在对待他人的行为上产生差异。攻击性男孩把同伴的行为动机解释为敌意性的,并据此作出相应地反应;而非攻击性男孩似乎将其解释为善意的,结果化释攻击动机。 第三节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攻击性与非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差异 这种差异何以产生?道奇认为有两种解释: 一是攻击性儿童在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过程中存在意图线索利用上的缺失,这与他们在把有关他人意图的信息整合为自己行为方面的能力发展上的滞后有关系; 另一种解释是,有些儿童一贯地对非有意性的消极后果作出攻击反应,是由于对线索的歪曲所致。简言之,即儿童错误地知觉或歪曲有关他人意图的线索。 第三节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攻击性与非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差异 道奇和弗雷姆的后续实验发现,与非攻击性儿童相比,攻击性儿童在他人意图不明的情景中更多地对他人的行为作敌意性归因。 道奇等人发现:儿童的名声影响着同伴对他的行为的归因。 道奇的研究揭示了:攻击性儿童不仅把一些非攻击性行为视为攻击性的,而且他们自己所受到的攻击也比同伴多。 魏斯的研究表明: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儿童对意图不明的挑衅情景更多地作出敌意性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节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二)儿童对他人伤害性行为的归因及其对行为反应调节作用的发展 儿童对攻击意图的归因,即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对他人意图、动机的认知与理解。对他人意图的归因制约着儿童的攻击反应,而这种归因自然又是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的。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能力在迅速发展,同时他们开始把对他人的行为意图的知觉整合到自己的行为反应中,即认知对行为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 第四节 儿童的欺负行为 第四节 儿童的欺负行为 概念:欺负行为可以归属为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欺负行为是指有意地造成接受者身体的或心理的伤害。 欺负通常采取打、推、勒索钱物等方式,也包括讲下流的故事或社会拒斥等。欺负可由一个或多个儿童参与。 特征(1)未受激惹性(有意性) (2)重复发生性 (3)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 分类:直接欺负、间接欺负 第四节 儿童的欺负行为 欺负的特征 (一)儿童欺负发生的普遍性 对挪威715所学校130000名8-16岁的中小学生调查研究发现: 大约15%的儿童“有时”或“经常”卷入欺负行为(约9%为受欺负者,7%为欺负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健美操的编排.ppt
- 偿付能力论文.doc
- 停止抱怨,学会感恩课件11.ppt
- 傅雷 九年级语文课件.ppt
- 健身房用的体能评估.ppt
- 傅雷家书(公开课).ppt
- 健康促进2014.ppt
- 傅雷家书两则2014.ppt
- 傅雷家书两则2可用.ppt
- 傅雷家书两则ppt课件 2.ppt
- 2025年医疗大数据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痴呆症诊疗中的实践研究报告.docx
- 解析2025年物流行业智能化设备融资租赁政策环境报告.docx
- 城市绿地系统与智能交通系统协同规划研究报告.docx
- 铁矿地下开采建设项目建议书(范文).docx
- 2025年网络文学IP衍生品市场潜力报告.docx
-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华师大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传媒行业人才流动与职业发展趋势报告:2025年行业人才流动趋势预测与行业人才流动规律.docx
- 互联网医疗平台2025年在线问诊平台与患者健康数据隐私保护报告.docx
-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在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研发中的应用报告.docx
- 2025年环境监测物联网在环保产业投资分析中的应用与建议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