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代儒学(使用)
董仲舒(前179—前104)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将人在世间的成功因素总结为“四个‘行’”: 首先自己得行, 其次得有人说你行, 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 还有你自己的身体也得行。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出了名的“书呆子”,非董仲舒莫属。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首先自己得行 董仲舒这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实际就是皇帝的学术顾问。知名学者董博士有一所花园套房,可他整天钻在书房里,研读儒学。春日,万紫千红开遍,看不见。夏夜,禽鸟百虫争鸣,听不见。寒来暑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园一步,因此,人们称赞他“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 汉武帝 董仲舒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二 汉代儒学 ---正统地位的确立 (4)文化教育的贡献: ①开创私学 ②提出有教无类思想,扩大了教育范围 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④整理文化典籍,六经—《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乐》 《春秋》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创立(春秋时期)——形成(战国时期)——重创(秦朝)——正统(西汉)——冲击(魏晋南北朝)——融合(唐宋)——新发展(宋明)——批判继承(明清) 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文化专制。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秦始皇像 一、 “焚书坑儒” 1、原因 ⑴ 秦朝刚刚统一,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⑵秦政权受到儒士的攻击 ⑶导火线: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两件事情为“焚书坑儒”。 2、评价(弊大于利) 积极: ⑴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消极: ⑵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⑷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⑸成为两千年以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黄 老 之学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治。 二、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 黄老之学 (与民休养,无为而治) 汉惠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间里,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汉文帝 汉景帝 汉高祖 想一想,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以黄老之学治理国家呢? ②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③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的需要。 原因: 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积极: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促进了西汉社会的稳定 消极: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①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②政治:王国问题、边境问题等突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③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1、背景: 2、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四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请思考: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主张?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释 疑:“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