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阳明思想学说简介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即理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肤浅的“心”就是“理”的意思。 心即理的理论基础是物我一体论,即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可以相互独立的存在。身的主要功能为视、听、言、动;心的主要功能为映照;身是心感知物的媒介;意就是心通过身对物的感应;感应到灵明之处便是知;物就是能够被身心感应的事物。 王阳明认为,人对外物的认知是一种本能,心的本体就是“至善”。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致就能够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此时的心便是天理。所以,我们可以从物我一体论和心体至善两个角度去理解心即理的真正含义。 物我一体:主观和客观统一所达到的这种审美境界,是一种物我一体的境界.在审美心态的观照下,主体和对象间的鸿沟被弥合了,无论是主体自身还是客观审美对象,都获得了一种情感的观照和肯定,都是以一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象来呈现这种审美境界的。 心体至善:无善无恶即至善也。“无善无恶”表示超越善恶的境界也就是“至善”。 “心体”即指良知,良知是判断是非善恶的终极标准,因此良知不能偏执善恶任何一方,不受善、恶的限定,因而是无善无恶的。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语出《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第一是道德理想主义。 第二是人文精神。 第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 第四是力行实践的精神。 王阳明思想学说的当代意义 第一,阳明学确立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非人性化弊端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 第二,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 第三,阳明学折衷朱陆、会通佛老的和而不同精神,体现了一种多元和谐的文化取向,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交流、沟通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第四,阳明学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 *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独奏乐——拉弦乐器.ppt
-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共15张PPT).ppt
- 狮子的社会行为.ppt
- 狼爸虎妈课件.ppt
- 独自在家比1.ppt
- 猎头培训之-职位及简历分析-Vic.ppt
- 狼王梦 班级读书会.ppt
- 特色建筑工艺.pptx
- 猛听得金色鼓响.ppt
- 独字作文xiugai.ppt
- 2024外墙保温材料绿色建筑认证与材料供应合同协议3篇.docx
- 2024外墙保温材料环保检测与施工服务合同3篇.docx
- 2024外墙保温材料应用与施工劳务合同范本3篇.docx
- 2024外墙保温材料安全质量检测合同书3篇.docx
- 2024外墙水管安装工程安全生产及技术服务协议3篇.docx
- 2024外墙保温材料环保认证施工合同范本必威体育精装版版3篇.docx
- 2024外墙涂料施工质量保证与验收合同3篇.docx
- 2024外墙保温施工项目施工材料采购与供应合同3篇.docx
- 2024外墙涂料产品出口退运与理赔合同范本3篇.docx
- 2024外墙保温施工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协议3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