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理学1.1-神经系统ppt
* 第一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 一、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某种特殊生物电(可传导的电变化)反应的组织。 (一)刺激与兴奋 不同组织兴奋性大小不同,不同组织兴奋时会有不同的反应 。 在研究刺激与兴奋的关系时通常采用蟾蜍或青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1、刺激的种类:刚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要使组织兴奋,必须选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2、引起兴奋的条件:两个方面 (1)组织的机能状态:是否疲劳,细胞是否完整。 (2)刺激的特征: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达到最小值: ①刺激强度:阈强度、基强度(无论刺激的时间怎样长,也不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强度 )。 ②刺激作用时间: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称时间阈值。 ③强度—时间变化率:强度时间变化率太慢也不能引起兴奋或需作用较长时间才能引起兴奋。 (二)兴奋性的变化:在细胞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其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才恢复正常。以粗神经纤维为例: 1、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0”;无论受到多强大刺激,它都不能再产生兴奋,历时0.3ms 。 2、相对不应期:兴奋性在0—100%;刺激强度须超过该组织通常的阈强度才可使组织产生第二次兴奋,历时3ms。 3、超常期:兴奋性>100%;兴奋性逐渐上升并超过正常水平的时期,历时12ms。 4、低常期:兴奋性<100%;兴奋性低于正常的缓慢变化期—低常期,历时70ms。 不应期长短制约着单位时间内神经所能发放冲动的最高频率。哺乳动物绝对不应期一般约为1ms,因此,每秒最多可能传导冲动1000次。 二、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电位 (一)生物电的研究和意义: 生物电的概念: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 动物体内一切生命活动都有生物电的变化,植物界也如此(如光合作用),外界各种能量形式对生物体的作用,最终都是以电的形式作用于生物体的细胞上。 (二)细胞的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规定膜外电位为“0”,则膜内电位为“负值。 —极化状态。 如果膜内外电位差增大—超极化。 反之—去极化。 哺乳动物的神经纤维静电值在-70— -95mv之间。常用的材料是枪乌贼巨大神经纤维(Φ≈1mm)。 2、动作电位:标志着组织细胞的兴奋。 (1)概念:当可兴奋组织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产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差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 (2)动作电位与时相的关系: ①去极化:膜电位发生倒转的过程称反极化,显示在图像上该部分电位—超射。 ②复极化:方向与极化方向一致。 (3)动作电位的组成: ①锋电位:包括整个上升相和下降相中陡峭的部分。其持续时间短(0.5—2.0ms),在此期间,细胞不再对第2个刺激产生反应。 ②负后电位:到达静息前的时期,幅度为锋电位的5—6%,持续约15 ms。 ③正后电位:基线水平之后较长时期,幅度仅为锋电位的0.2%,持续60—80 ms。 锋电位是刺激的信息单位,而后电位则表示细胞兴奋后的恢复过程。 ③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和Cl-通透性大,对Na+通透性小,而对A-不通透。 (三)生物电产生的机制(离子学说): 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同,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对化学离子的严格选择的通透性,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1、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可以从以下两考虑 (1)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 ①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同。 正离子:膜外[Na+]高,膜内[K+]高。。 负离子:膜外[Cl-]高,膜内[有机负离子]高。 ②无论内液或外液,不同电荷均以相等毫克当量的正负离子组成。就整体而言,膜内外总电荷为0。 (2)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 K+外流使膜外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较多负离子,造成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这样的电位差能阻止K离子进一步外流,离子的移动就达到动态平衡。膜电位就稳定在一定数值—极化状态。 Cl- 因受负电(膜内负离子)排斥,扩散的少; [Na+] 通透性不及K+大,进入膜内的Na+又被Na+泵泵出,故几乎不能使膜内电位升高。总之,静息电位实质上主要是K+ 外流造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2、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1)去极化过程: 处于极化状态的细胞,当其膜上点受到有效刺激而兴奋时,就会立即打开膜上Na+通道,大量Na+立即快速流入膜内,抵消了膜内负电荷,使静电迅速减小—去极化。去极化后期Na+还有内流,造成短暂的电位倒转,即反极化(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