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03
一、测线的布置和基本要求 什么叫地震测线Seismic Line : 指沿地面或海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 沿测线观测到的数据经数据处理以后的成果,就是地震剖面(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它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依据。测线的布置对于了解地下构造有很大的关系。 二、勘探目的对测线布置的要求 地质任务: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重磁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在具体施工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观测,每次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地震排列。 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工区,此关系是固定的。 注意:检波器之间有间隔,数据之间不再有间隔。 观测系统设计总的原则: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的现象,施工方便。 一次连续观测系统特点: 每个反射点只采集一次。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以连续追踪界面R。 优点:炮点与接收点靠近,施工方便,不受折射波的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的干涉。 缺点:近炮点的道常受爆炸后的声波和面波的干扰。 时间平面图--将激发点和排列按一定比例画在横轴x上,过激发点作纵坐轴t表示时间,然后把接收到的时距曲线与对应的反射界面画出来。 另一种说法,把接收到的时距曲线和对应的反射界面按激发点和排列间距画出来。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综合平面法 ①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定比例尺标在水平直线上。 ②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斜线,组成坐标网。 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则可将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450斜线上,用这段投影来表示。 ④要了解观测段所反映(追踪)的界面(水平),可以把斜线上的接收段向水平线作投影就是。 综合平面法图示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 受河流、水溏、村庄等的影响,在测线通过的某些地段上不能摆放排列,使用一般的观测系统就不能连续追踪地下的反射界面。 用延长时距曲线作补充,使地下反射界面得以连续追踪。 延长时距曲线做法 当障碍物不宽时,利用延长时距曲线,可以迫踪深层的反射界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有时由于浅层折射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迫踪。 当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离过大,一方面会出现浅层折射的干扰;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反射波的干涉。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 ) 所谓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 当观测到的记录都来自同一反射点R(界面为水平层)时,R点就叫这些道的共反射点(CRP)或共深度点(CDP)。 当共反射点R在地面的投影正好与地面炮点和接收点中点M重合,称M点为共中心点。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R点的共反射点道集。 如果界面倾斜,观测到的不都是R的反射,则称这些道集为以M点对称的共中心点道集。 当然在野外生产工作中,并不是一次激发只用一道接收,而是用多道接收。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在许多次激发获得的多张记录上把地下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道找出来。 以这样一个观测系统为例: 24道接收,炮点位于排列一端,偏移矩为1个道间距,每放完一炮,炮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间距。 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示意图 用综合平面法表示观测系统。 将所有炮点标在同一水平线上。 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45o的直线,将同一排列上的24道分别投影到这些45o斜线上,即每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列获得的一张原始记录。 单边放炮炮点和道号的关系 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与排列和移动道数 在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m为: 式中: N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次数;S是一端放炮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例如,24道接收,三次覆盖一端放炮,放完一炮后,炮点的排列向前移动4道检波点距。若十二次覆盖,则应移动1道检波点距。 五、四种类型的观测方式 如果把上述4条线的交点表示一个接收点,并把每个接收点的波形绘在交点位置上,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反射点和共炮检距的形式排列成图,这图叫地震波列图。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的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待征。 三维地震的野外测线布置不受直线限制,实际上是由非纵观测线系统和纵测线系统组成。 三维地震观测比二维要复杂得多,一般应尽量考虑复盖次数多的部位能控制主要测区及勘探对象。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