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思索.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思索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思索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大学生就业问题己经越来越成为目前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始,为给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总数为280万人,除了要解决280万大学生的就业,还有将近200多万的中专毕业生需就业,2006年这个数字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而学生实际就业的人数也不容乐观:2001年34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待业,2003年52万待业,2004年69万待业,2005年达到79万待业。 上述这组数字说明: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大幅增长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平衡。就2006年就业形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分析:2006年新增劳动人口将达到峰值,使2006年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往年更加严峻。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是: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工资期望值将呈下降态势,就业流动性增大。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综合分析,有这样几个因素将导致今后大学生就业难。 1.市场容量不足 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国中小企业太少,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中国13亿人,中小企业有700万个。 2.就业壁垒重重,市场有待公平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望而却步。 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则要交纳数量可观的“借读费”。在大中城市中,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较大。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难获得贷款的担保支持。 3.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4.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传统就业观是终生在一个单位“服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代替,就业岗位在不断地变,就业者不能不变。但很多大学生仍然抱着“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导致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成为就业的障碍。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虽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就业环境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深化改革。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在目前仍属稀缺资源这一现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不同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认真研究对策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 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更应该予以注意。对于高校来说,报名学生数反应了社会的教育需求,但由于学生在报考志愿时首先看到的是就业后的待遇,其次才是就业机会,因此就业机会反映的是当年的情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