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几个有争议问题探讨.doc

“三维目标”几个有争议问题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维目标”几个有争议问题探讨

“三维目标”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探讨 来源: 《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5期 作者: 任京民 摘 要: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三维目标”自推出以来,已经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同时也引发了较多的争议。这些争议可以归纳为“三维目标”是不是一种新理念,提法是否科学,如何评价以及如何实现等几个问题。对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关键词:新课程;“三维目标”;争议;探讨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以及新课程实施的效能如何。新课程“三维目标”自推出以来,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并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然而,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三维目标”也引发了较多的争议。针对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平等”对话和深入探讨,透过问题的表象揭示和认清其实质所在,将会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一、新课程“三维目标”是一种新理念吗 一种观点认为,新课程“三维目标”只是对过去“传统目标”提法的创新,其内容和本质并无新意。在这种观点看来,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是对过去强调的“双基”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继承;“过程与方法”也是对过去一些提法的“翻版”,如现在的“创设问题情境”即原来的“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现在的“探究新知”即原来的“启发式教学”,现在的“经历体验”即原来的“积极思考,勤动手,勤动脑”,现在的“应用与拓展”即原来的“变式训练”,等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不过是我国长期以来所坚持的育人方略,是过去“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具体化。[1] 对于这种观点,大部分学者和教师持反对意见。首先,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旨在克服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儿童心灵,过于注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弊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三维目标”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2]其次,“三维目标”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一些提法,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却蕴含着新的旨趣,和传统提法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比如,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我们过去所提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目标的表述方式更为科学、合理,更为重要的是使目标具有了新的涵义,即它从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出发,彻底打破了“知识本位”的目标体系,初步构建了“人格本位”的目标体系。[3]最后,以前虽然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出了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但是并未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将“过程与方法”提升到课程目标的层面,这在我国教育改革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标体系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反映了他们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二、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法科学吗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法是否科学?这个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有学者依据布鲁姆等人提出的目标分类学理论,认为“三维目标”的设置不科学,主要的理由有两个:(1)目标分类学设置的目标有详细的分级指标,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每一维都没有亚层级,这样会导致目标含义不确切,无法测量与评价。(2)“过程”作为目标难以理解,因为不管是布鲁姆,还是加涅,都是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或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在逻辑上是对立的,二者无法统一。新课程改革将“过程”作为“三维目标”的内容违背了国际公认的目标分类学理论。[4]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层级问题,主要涉及教育目标如何分级的问题。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从总体上来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是比较笼统的、宽泛的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具体的、细化的目标。近来关于教育目标的研究认为,把人的素质整体“碎尸万段”,把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机械分割的做法是不适宜的,因而主张不必对各级教育目标做出过分明晰的划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模糊一点,以便为人的创造性的发挥留有余地。[5]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可以理解为基础教育各门学科总的课程目标框架,用于指导各门学科具体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它不需要也不可能进一步划分出亚层级。 “过程”作为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来自于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哲学观念。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目标不应是预设的,课程内容也不应是绝对客观和固定的知识体系,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和创造者,课程即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动态的过程。[6]因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本质上是“动态的课程观”和“动态的知识观”。当代建构主义正在成为主导世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