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没有中断原因.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文化没有中断原因

中国文化何以成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包容性而成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是如何中断的以及中断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现今的西方文化,已经可以确认不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因此,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有中国文化一枝独秀地维持到现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其中原因何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还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中国历代思想家多主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在诸子百家时期,儒家在初创之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闹得不欢而散。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孔子正视文化差别,主张用先进的华夏文化消除差别,实现华夷一统。他教育弟子子夏,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提倡君子坦荡荡,胸怀要宽广。孔子传播自己的学说失败后,虽然慨叹要乘桴浮于海,但是他还是在那里仔仔细细地整理各种文化典籍,使得《五经》能够保存下来,他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吸收确实有大家的风范。绝不像比他晚几百年的西方恺撒大帝那样,只会喊“我来,我看,我征服!”对别国的文化缺乏尊重、缺乏包容精神。孔子还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之“学”,无疑也包括向外族人民学习。   孟子把孔子誉为“集大成”者,对孔子思想中的包容性大加赞美。他继承了孔子的这种胸怀,认为海洋的博大胸怀是人类应该效法的,发出了“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慨叹,其很多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荀子在齐国是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他主持学宫的时候,实行开明的政策,招揽列国名流,汇集百家学说,兼容并包、来去自由。这一做法使得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观点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各家各派也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造就了中国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   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人理解成只要儒术,不要别的思想派别。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董仲舒仅是就统治思想方面主张用儒术,而从学者层面说,他是不排斥其他学派的。我们翻开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面吸收了很多阴阳家的思想学说。正是在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天人感应论”思想。   汉代之后,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一些思想,逐渐形成了儒道互补型的儒家学派。宋明时期,又吸收了佛学的一些思想内容,从而形成了三教合一型的儒家学派。不管是程朱的理学派还是陆王的心学派,都是三教合一型的儒家。大思想家朱熹主张学习是一个人终生的事业,要活到老,学到老。理学派和心学派都以包容的心态从道家、道教和佛学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相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