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
??? 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Forman在系统总结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中指出,景观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解释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景观的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消失等方面描述景观的动态变化类型。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原始本底的消失正是与Forman的描述相同。反之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则表现为楔入、扩大、连片、本底化等动态变化类型。
农田是农作物生长的立足之本,不同的种植方式必然造成不一样的农田景观,于是农田景观格局与作物种植制度自然地连在一起。《尔雅·释地》有“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揭示了新垦农田景观演变和熟化的过程,即“菑”是生满杂草的“不耕地”;“新”是已经撂荒二年,正在复壮的土地;“畲”是经过撂荒、复壮,准备耕垦的土地。西汉中期为了便于地力的恢复,代田制一改原来的漫撤制,在农田中起垄作圳。庄稼种在垄下的沟即圳中,第二年垄圳互易,地力得到局部的休整[1],形成新的种植方式和农田景观。在实际垦荒过程中规律是相同的,经过除草及杂物—翻土压草—晒土—新田—部分种植—熟田—全部种植过程,将其他自然斑块改造成为人工景观的农田,出现撂荒也是人口稀少的关系。
1855年以前的黄河在北到海河、南抵淮河之间的广大华北平原上迁徙、漫流,而华北大平原又是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合力冲积而成的。大量资料表明,第四纪以来,华北平原的沉积速度愈来愈快。根据张天曾的资料推算[2],华北平原的沉积速率在更新世时为0.15mm/a,全新世时3.03mm/a,近代大致为3.70mm/a,经过长期的沉积,经历滩涂—湿地—苇地—草甸沼泽,形成早期的华北沿海平原。随着人口的迁移、定居和围垦,则出现了较早的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没有配套的田间设施,完全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非常低,而且不稳定。
1.2 长期集中连片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对自然景观农田化的改造进一步扩大,零散的农田不利于抵御动植物的侵袭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也不利于农田设施配套和管理,需要对农田进行集中连片,由星点式或斑块式开发转为大规模连片开发,构造更大尺度的农田斑块或本底。
从我国农业发展史看,开荒垦殖,扩大耕地面积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特别是1949年以后更进一步促进农田的集中连片。1955年开展蓬勃迅速的合作化运动,并出台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把“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作为重要目标之一[3]。开垦荒地主要是通过移民和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新的国营农场和扩大现有农业社的耕地面积来实现,消除农田的插入、过远、楔入、插花等现象,尽量做到农田集中连片和外形整齐,这对于促进农田集中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开展农业合作社前,农民的私有农田一般面积较小,并且常由一些分布零散的若干小田块和窄条地组成,为了适应生产的要求,必须将农田合并起来。因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