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 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122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安全用电安全知识 住宅 220V 照明配电 动力配电 电力的传输与分配 低压供电系统 配电变压器 高压侧 低压侧 L1 N(零线) L2 L3 金属接地体(小于4Ω ) 系统的工作接地 低压供电系统中,变压器有中性点接地和不接地两种形式。 电动机 变压器 L1 L2 L1 N L3 我国广泛应用三相四线制380/220V低压供电系统(TN系统), 其中动力配电线路采用三根相线和零线,照明配电线路采用一根相 线和零线。 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 1.1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1.1.1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形式 1、电击 2、电伤 电伤,是指电流对人体外部造成的局部伤害,包括电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等。 电击,是指由于电流通过人体而造成人体内部组织的反应和病变破坏,使人出现刺疼、痉挛、麻痹、昏迷、心室颤动或停跳、呼吸困难或停止等现象。 在高压触电事故中,电击和电伤往往同时发生;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触电事故,绝大部分都是由电击造成的。同时,人体触电事故还往往会引起二次事故(如高空跌落、机械伤人等)。 1.1. 2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电流的大小:电流越大,伤害也越大 。一般情况下,感知电流为1mA(工频),摆脱电流为10mA,致命电流为50mA(持续时间1秒以上),安全电流为30mA。 直流电一般引起电伤,而交流电则电击、电伤两者都产生。 电流 持续的时间: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电流的频率:工频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最为严重 。特别是40---100赫兹的交流电对人体最危险。 电流通过人体的部位:以通过心脏、中枢神经(脑、脊髓)、呼吸系统最为危险。 人体的状况:与触电者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等有关 人体电阻: 人体的电阻值通常在10KΩ---100KΩ之间,基本上按表皮角质层电阻大小而定。但它会随时、随地、随人等因素而变化,极具不确定性,并且随电压的升高而减小。 安全电流 直流50mA以下 工频30mA以下 1.1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1.1.3 触电原因 常见的触电原因有: 单相触电:是指人体站在地面或其他接地体上,人体的某一 部位触及电气装置的任一相所引起的触电。 违章冒险 缺乏安全用电知识 意外触电 两相触电:是指人体同时触及任意两相带电体的的触电方式。 跨步电压触电:当人体两脚跨入触地点附近时,在前后两脚 之间便存在电位差,此即跨步电压,由此造 成的触电称之为跨步电压触电。 除上述外,还有高压电弧触电、接触电压触电、雷电触电、静电触电等。 1.1.4 触电方式 单线触电 (电网中性点接地) 单线触电 (电网中性点不接地) 两线触电 单相触电和两相触电 单相触电和两相触电 相对安全 危险! 危险!!! 火线 火线 高压线 跨步电压触电 距着地点20m外视为安全区 剩余电荷触电 剩余电荷触电是指当人触及带有剩余电荷的设备时, 带有电荷的设备对人体放电造成的触电事故。 设备带有剩余电荷,通常是由于检修人员在检修中摇表测量停电后的并联电容器、电力电缆、 电力变压器及大容量电动机等设备时,检修前、后没有对其充分放电所造成的。 1.2 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 1.2.1安全电压、安全距离、屏护及安全标志 1.安全电压 不带任何防护设备,对人体各部分组织均不造成伤害的电压值,称为安全 电压。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规定安全电压限定值为50伏. 我国规定12伏、24伏、36伏三个电压等级为安全电压级别. 世界各国对于安全电压的规定:有50伏、40伏、36伏、25伏、24伏等,其中以50伏、25伏居多。 2.安全间距 为防止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施之间、带电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距离不足而在其间发生电弧放电现象引起电击或电伤事故,应规定其间必须保持的最小间隙 。 安全间距即保证人体与带电体之间必要的安全距离。除防止触及或过分接近带电体外,还能避免误操作和防止火灾。 在低压工作中,最小检修距离不应小于0.1m。 操作者背后的物体与操作者背部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0.5mm。 在湿度大、狭窄、行动不便、周围有大面积接地导体的场所(如金属容器内、矿井内、隧道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