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班风和学生人格养成(理论篇).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校风、班风与学生的人格养成 (理论篇) 第一章 校风、班风的界定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校风、班风观 一、有关“风”的论述 在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对“风”本身做一些基本的阐释∶ 風名 [wind]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古人认为∶风是产生在江河湖海之上的一种物质,并由之而发明了一系列丰富的词汇。如∶ 风尚[general mood;atmosphere;habit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习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风俗;风气 [general mood;custom] 古人关于它的论述有: “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等 二、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环境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论述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而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则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门槛时才出现的。我国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生产力缓慢发展,文化知识有所积累,在父系氏族公社末期产生了学校萌芽。史载五帝时期有“成均”之学,虞舜时有“痒”。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时间约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 严格地说,“成均”与“痒”只是学校的雏形。董仲舒断言“成均”为五帝之学,未能详言,估计不超过痒的水平。一般认为,学校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有可能使一部分人完全脱离生产来从教、从学;国家的出现,需要培养具备一定素质的官员以执掌政权和从事国家事务管;文字产生和文物典籍增加 ,必须进行专门的教学才能掌握;总之,是在文明社会才出现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 儒家私学的管理特点 儒家开办私学为孔子首创,历时数十年,弟子数千之众,规模之大可谓空前。孔门弟子子夏、曾子、子思……皆承其办学传统。以后孟子、荀子,堪为一代宗师。他们大都总结了自身办学的经验,形成该派办学管理的特点。 (一)“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 儒家兴办私学,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孔子首先提出并实行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即是说,招生的对象不分民族种类、庶鄙贵贱、贤良顽鄙凡来求学者,一概招收不误,一律认真教诲。从现今的统计和有关记载来看。孔子的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有齐、鲁、卫、晋、秦、宋、蔡、吴、越楚等,不管来自中原华夏,还是边邦蛮夷,皆“不可弃也”。从经济地位来看,除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二人是贵族出身外,其余多为平民,皆出身贫贱低微。 儒家遵循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这就冲破了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打乱了“礼不下于庶人”的等级制度,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了平民,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开发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教无类”成为历史私学乃至整个教育通行的原则,体现了古代教育突破等级界限平民化的特点。 (二)教学管理的基本特点 儒家私学的教学管理,没有严格的制度,也没有完整统一的计划,多数只能从自己学派的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当时社会实用的需要设计施行相应的教学,所以教学的管理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不过许多大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作过具体的安排,形成了一些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管理原则。 如以问难、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儒家私学的教学,不论哪个大师,不论其权威多高,其讲授和施教大都采取问难和讨论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学中师生关系非常和谐融洽,总保持着友好、平等和民主的气氛。师生之间可相互问难,相互启发,教学相长。《论语》就是对孔子与弟子这些方面最可靠、最有价值的记录。以后孟子、荀子等大师的教学,莫不如是。不仅师生之间问难讨论,学生之间也相互问难讨论。儒家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非常民主的。 又如教学与学术研究想结合。先秦时期儒家的典籍,都是儒家大师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儒家大师创办私学,总是以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学术思想为己任。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弟子整理编辑教材,这项工作往往由师生共同来完成。特别是许多大师教学中的微言大义,又多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流传下来。《论语》、《孟子》的等著作都是如此。孔子晚年居鲁教学,同时致力学术。他删《诗》,正《乐》,叙《书》,定《礼》并序《易》,又根据鲁史而作《春秋》。这一伟业多得高足子夏的努力参与。此外,曾子也作《孝经》,子思还作《中庸》。孟子晚年在教学中,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把自己思想主张、教学言论编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