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管制措施与针扎-新中兴医院.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感染管制措施2與針扎 前言 ?有收容病患場所的設立,即有院內感  染的問題 ?院內感染中,約有30-50%可透過某些措施來預防 ?感染的危機與微生物的量與毒性及宿主抵抗力有關 控制感染鏈構成要素          院內感染 指在住院期間得到的感染(不含入院時即有的或已潛伏的感染 經產道生產所得到的感染算院內感染 入院時即有的感染係由上次住院執行之醫療措施所引起者,亦可稱為院內感染。 院內感染的來源 內因性:病人內生性菌叢、存於皮膚、呼吸道、腸胃道 內因性:院內其他病人、訪客、醫院工作人員、醫院環境、藥品、食物、水、醫療用品及設備 院內感染增加的原因 老年人口及慢性病人增加 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劑治療增加 複雜外科手術的發明 燒傷病人治療方法的改進 各種加護病房之設置 抗生素的使用及濫用 院內感染的影響 對病患  增加罹病率、延長住院天數、增加身心痛苦、造成殘疾、增加死亡率。 對機構而言  機構歇業、增加花費、院譽受損、負法律責任 對工作人員而言  增加工作量、增加被感染的危險性   醫院感染管制之目的 病患方面  減少罹病率、住院天數、身心痛苦及死亡率 對機構而言  提高醫療照護品質、提供安全的環境增加病床運用率及符合評鑑標準 工作人員  減少工作量及被感染的危險性 社區及社會方面  減少疾病於社區傳播 常見感染部位感染管制 外科傷口之感染管制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管制  結膜炎、皰疹、蜂窩組織炎、皮膚膿、疥瘡 外科傷口的感染管制措施 ㄧ、手術前病人的準備  ?盡量減少手術前之住院日數  ?將已有的感染治療控制好  ?控制潛在性疾病,使身體處於最佳狀況  ?以脫毛劑及剪毛器代替剃刀,以減少因  ?刮傷皮膚而引起感染  ?手術前一日應切實清潔及沐浴,必要時 可使用含抗菌成分之製劑沐浴,以減少 皮膚上的致病菌。  ?預防性抗生素使用: 二、手術小組的準備 進入房間,及手術進行時每一位進入手術室的人須一直帶著口罩且完全覆蓋口鼻,以帽子完全覆蓋頭上的毛髮。 將要接觸無菌外科區域,無菌器械或傷口的人員,再每一台手術之前,須以抗菌刷手劑刷手,刷手應刷至手臂及手肘,並嚴格執行無菌技術。 凡進入手術室之人員,應穿手術室專用拖鞋,於離開開刀房時也應更換其他拖鞋再行離開。 三、手術室環境的準備與維護 所有手術的進出應予以管制,限制進出之人員數。 每一台手術之間、每二十四小時、每週,手術室均應依規定作清潔工作。 外科器械必須嚴格滅菌及儲存。 四、手術技術 手術小組需有效率的工作,以便溫和的處理傷口,預防出血,杜絕死腔,減少傷口內的殘留組織及異物,並縮短手術時間。 若傷口屬髒或已感染傷口,手術結束時不應縫合皮膚。 無感染的傷口若需作引流時,應在鄰近區域做ㄧ穿孔,採密閉式引流,而不直接在傷口置放引流管。 五、保護病人遠離已感染 的其他病患或工作人員 具高度傳染性疾病患者應按本院隔離政策與以隔離。 工作人員具有現存或潛在的傳染性疾病時,應按本院醫院工作人員感染管制政策給予適當的處理。 六、傷口護理 工作人員在護理傷口的前後洗手是絕對必要的。 工作人員除非戴手套或採不接觸技術,否則不應接觸開放性傷口或新的傷口。當傷口以閉合,換敷料時則可不必戴手套。 當密閉傷口上的敷料變溼或病人有感染的症狀時,則需要換敷料。更換敷料的同時,應觀察傷口是否有感染症狀。傷口若懷疑感染時,其引流物應做細菌培養。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管制 疥瘡: 1.接觸隔離 2.接觸病患前後做消毒性洗手 3.接觸前穿戴手套及一般隔離衣 4.限制家屬及訪客探視 5.衣物及床單:熱水50℃↑清洗10分鐘 6.床墊、棉被、床單等密封靜置2週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管制 結膜炎 1.接觸隔離 2.接觸病患前後做消毒性洗手 3.眼藥水不可碰觸病患眼睛 4.接觸病患分泌物應戴手套 血管內裝置相關感染管制政策 血管內裝置相關感染之定義 依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制定的血管內裝置之菌落群聚或相關感染之定義如下: 1.注射口感染: 導管注射部位2公分內有紅、觸痛或化膿。 2.血管感染: 導管置入的血管周圍組織及外部皮膚發生 紅、觸痛和硬化情形超過2公分。 3.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導管端經培養,與無其他感染來源之血流感染病患的血流培養(以週邊血管採血為佳) ,分離出相同微生物(同菌種和抗生素敏感試驗)並伴隨臨床症狀。血流感染病患拔除放置的導管後退燒,雖然缺乏實驗室證實,仍可考慮間接證明導管相關感染。 4.輸液相關血流感染: 輸液和經皮下獲取的血標本分離出相同的微生物,且確定無其他感染來源。 ? 造成血管內裝置系統微生物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