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5太阴阳明论.ppt
1.理解太阴与阳明的生理、病理特点,掌握“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 2.掌握“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和“脾病而四肢不用”的病理。 3.理解“脾不主时”的理论。 1.阳道实,阴道虚 2.邪气伤人,同气相求 不同性质的邪气,对人体不同部位的伤犯有一种易感趋向。这种趋向性表现为以类相从、同气相求。 属阳的邪气,多侵犯属阳的部位,而属阴的邪气,,则多侵犯属阴的部位。风为阳,湿为阴。人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如:风邪伤人,多发脑风、目风、首风、风水等病;湿邪伤人,多发濡泻、足胫肿、下肢痿软无力等病。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的机理 1.生理方面 (1)结构基础:足太阴脉“贯胃属脾络嗌”,这是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物质结构基础。 (2)功能方面:在脾气的协同作用下,阳明胃腑将其受纳的水谷加以腐熟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不能“径至”其他脏腑,须在脾气的转输作用下,才能从胃腑输布到三阴三阳经及五脏六腑,由于“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云脾“为胃行其津液”。 2.病理方面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的病理表现是“脾病而四肢不用”。若“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影响到胃中水谷精气向四肢的正常输送,则“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致使四肢之气日益衰少,四肢之脉渐为不利,四肢的筋骨肌肉失养而难以正常运动。 这一论点是从脾胃为水谷精气生化之源的角度提出的,反映了“后天之本”的重要性,是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痿病的重要理论基础。 练 习 题 1.试述“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及太阴阳明的发病趋向。 2.结合篇中内容,简述风、湿之邪易袭人体部位及机理。 3.阐述“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 4.简述“脾不主时”的含义。 * * * *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本篇讨论了阴经和阳经的功能和病变特点,因以足太阴、足阳明为代表,故名“太阴阳明论”。 马莳曰:“太阴者,足太阴脾也;阳明者,足阳明胃也。详论脾胃病之所以异名异状等义,故名篇。” [篇 解] [学习要求] 一、太阴阳明的生理特点及发病趋向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1],更虚更实[2],更逆更从[3],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4]。故犯贼风虚邪[5]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6],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7]。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1.阴阳异位:脾胃及脾胃脉在人体的部位有异。 2.更虛更实:张介宾注:“阳虚则阴实,阴虚则阳实,是更虚更实也。” 3.更逆更从:指太阴、阳明经气往来方向不同。 4.阳道实,阴道虚:《素问集注》:“阳刚阴柔,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 5.贼风虚邪: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6.不时卧:《甲乙经》作“不得卧”,可从。 7.肠澼:古病名,症见大便滞下,里急后重,大便中有泡沫及脓血。澼,在水中漂洗丝棉。 [理论阐释] 道,规律,此指性质和特点。阳道实、阴道虚指阳刚阴柔,属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在生理上,五脏主藏精,故多不足;六腑主传化,故多有余。在病理上,外感之邪首先侵犯阳经、阳腑,多见邪气有余的实证;内伤之因首先侵犯阴经、阴脏,多见正气不足的虚证。因此临床上治疗五脏病多用补法,治疗六腑病多用泻法。 具体到脾胃而言,阳明胃经为病,津液易伤,易从燥化、热化而多热证、实证;而太阴脾经为病,阳气易伤,易从湿化、寒化而多寒证、虚证。故后世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 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与脾病四肢不用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1]于胃,而不得至经[2],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3],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4]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5],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6]。 1.禀气:禀受水谷精气,即得到水谷精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