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论基础社会互赖论
中學老師與學生對合作學習應用於生物科的看法 緒論(含動機、目的) 動機: 1.合作學習有別於傳統教學法,並且最近合作學習常用於教學現場,因此學生與老師對於合作學習的是否有一致的看法值得了解。 2.國內雖有許多合作學習的實例,然而合併探討老師與學生對合作學習看法,且應用在生物科的實例卻較少,因此促使我們這組做此次研究。 緒論(含動機、目的) 目的: 1.相較於傳統教學,合作學習究竟有何好處與特性,這是我們會探討的。 2.再來會比較授課老師的教學目標,與上課學生對此次課程的期望是否符合。 3.一連串課程的最後會檢驗老師的教學,是否真的有達到學生的期待。 4.而此行動研究最終目的在透過師生對合作學習的看法做對比,期待能更深入了解此方法對中學生與老師的效益。 文獻探討 理論架構 文獻實例(台灣地區) 文獻探討(理論架構) 一、定義 1. 合作學習是老師在系統、結構性的策略下,根據不同能力、性別、種族等將學生安排分配於同組內一同學習大部分的學科(Slavin,1995)。Parker(1985) 。 2.合作學習是學生在異質小組的合作環境中與同學一起學習,相互協助、資源共享、批評指正、分享心得,因而一同獲得學習的成果,也培養出善與人合作行為。 3.合作學習方式的產生,是因應組員之間有共同的、依賴的、正向之認知的學習目標,以及為了增進彼此互動、理解和友誼等方面之情意的需要,而以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方式進行。 4.合作學習兼備了「合作」與「學習」兩種任務 。 二、理論基礎 (一)社會互賴論 1.1900年代:創始人考夫卡(Kurt Kafka) 提出團體是一個動態整體的理論,認為各團體中的成員互賴有差異性 2. 1920、30年代:勒溫(Kurt Lewin) 主張團體的本質是成員基於共同目標而形成的互賴,促使團體成為一個整體 3. 1940年代晚期:德徐(Morton Deutsch) 從目標結構建立合作與競爭的理論,界定三種目標結構 (合作的目標結構、競爭的目標結構、個別的目標結構 ) 4. 強森(David Johnson) 擴展德徐的理論成為社會互賴論 ,假定社會互賴的組織方式,決定個人之間的互動,進而決定了結果。方式如下: (1)積極互賴〈合作〉: 產生助長式互動,成員彼此鼓勵和促進學習上的努力 (2)消極互賴〈競爭〉: 產生對抗式互動,成員彼此不鼓勵成就上的力,而且會互相阻礙 (3)缺乏互賴〈個別〉: 彼此之間不會有互動,個人獨立工作而不受干擾 (二)接觸理論 1. 華特生(G. Watson)研究美國不同種族之間的關係 2. 艾爾波特(G. Allport)的接觸理論所發展的主要假設是:人際間的合作能提高小組的向心力及友誼。 (三)認知發展論: 1.發展理論(development theories) 其基本假設是學生以適當的作業進行互動時,便能精熟重要的學習概念。 (1)皮亞傑 當個人在環境中合作時,產生了社會認知上的衝突,進而導出認知不平衡的現象,此現象倒過來激發個人認知上的發展。 (2)維高斯基〈L.S. Vygotsky〉 「基本發展區限」(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實際發展水準」(獨立解決問題) 「潛在發展水準(成人引導或同儕合力解決問題) (3)庫恩(D. Kuhn):基本發展區限 說明學生之間不同的認知水準和社會模式,有助於學生的認知發展。 2.認知精緻化理論(cognitive elaboration) 如果要保留與記憶中相關的資料,學習者必須就材料作某種認知的建構或精熟,如作摘要和綱要。 最有效的方法是解釋教材給別人聽,在表達與傾聽的過程中,不僅利於被指導者更有利指導者。 (四)行為學習論:著眼於團體增強物和報酬對學習的影響 。 三、合作學習的特質 (1)積極的相互依賴: 學生需要彼此互助才能完成任務,唯有小組的成功,個人才算成功,若小組失敗了,個人都須公平承擔責任。 (2)面對面的互動:學生們藉著互助、分享和鼓勵等互動方式來提升學習的成效。 (3)個人和團體的績效責任:每個人的成功使可決定小組的成功,而非小組內某個能力較強的學生的良好表現,其他學生只從事打雜敷衍即可同得高分。 (4)適當的社會技巧 :老師須將這些必備的社交技巧教導學生,包括領導力、決策力、信任、溝通和解決衝突的能力,使其團隊工作順利進行。 (5)團體歷程:針對小組目標與達成程度進行分析,可提供小組學習更多反省檢討的機會。 (6)異質分組:成功的合作學習強調的是由不同能力、性別、或種族的學生組成的小組,小組成員透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一起學習。 文獻探討-實例篇(1) 文獻:數學題目難度對合作學習小組同儕互動質與量的影響 作者:章勝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