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三.PPT

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三.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三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主讲:文 军 教授 第十讲 社会交换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四、爱默生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五、简短的评价 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社会交换论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 ,1910~1989 ) 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文学专业,后转入社会学的研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哈佛大学从事社会学研究。曾经担任社会学系主任,1964年当选为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主要代表作有:《人类群体》(1950)、《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Sociologist, born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He studied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and taught at Harvard (1946–80). An authority on the social behaviour of small groups, he posited group behaviour to be the result of individual behaviour, and wrote such books as The Human Group (1950), Sentiments and Activities (1962), and Certainties and Doubts (1987). 霍曼斯的普遍性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4.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5.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6.理性命题: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她)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也增大的行为。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Peter Michael Blau was a leading figure in sociology throughout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y its end among the most cited of all active sociologists. His major contributions were to the study of macrosocial structure— analyzing the large-scale systems of organizations, social classes, and the dimensions around which societies are structured. At the same time he was the author of an enduringly influential microsociological study of exchange relations.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field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and the coauthor of 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